如您发现网易号用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文
和视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发邮件至: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posted by user
of NetEase Hao infringes your legal righ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and
provide the related evidences.

1 人评论

财经原创 | 李嘉诚的发家史—九龙仓事件

2016 08/26

今日万科股价又涨停了,已从7月份的最低点16.74元飙涨至如今的27.57元,涨幅逾60%,历史竟是惊人的相似,上个世纪的九龙仓事件或为万科未来的股价走势及其发展前景将有所启示。


大家可能多多少少了解过李嘉诚的发家史,他的成功与两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件是分不开的,最重要的一件是入主和记黄埔,但是在那之前 ,同样有一件非常重要大事,那就是九龙仓事件-一飞冲天力助船王大战英资九龙仓。


1.慧眼识珠,提前布局九龙仓


九龙仓属怡和系的大洋行,其旧址将成为九龙地王,而九龙仓股票却被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辉煌。包玉刚看好这一点,李嘉诚亦看好 ;包氏欲夺,李氏欲购。结果李嘉诚成全船王 ,掀起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

 



 李嘉诚一直以置地为竞争对手,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龙仓的“挪窝” 。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为香港的旅游商业区。火车总站东迁后,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

 

李嘉诚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

 

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但在经营方式上,不足称道,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5元的九仓股,将是1978年的热门股。这位评论家与李嘉诚在九龙仓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一个在明处,大发议论 ;一个在暗处,不显山,不露水,埋头实干,不事声张—李嘉诚已在收购九龙仓股票。

 

李嘉诚曾多次设想,若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绝不至于陷于如此困境。自从长江上市,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若手头资金较宽裕,或楼市不景楼价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业;若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则以售楼为宜。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地产股市。他看好九仓股票,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过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 ,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 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

 

这个数目,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限。李嘉诚从不打无准备的仗,他通过智囊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仓,与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仓,置地拥有九龙仓不到20%的股权。现在李嘉诚吸纳的九仓股,约占九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

 

这为李嘉诚进而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购得九龙仓,无疑使长实的老对手置地断臂折翼。


2.目的暴露,引八方强手角逐


当时,那位“料事如神”的财经评论家的鸿论,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李嘉诚吸纳九仓股,是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 ,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九仓股便被炒高。一时间,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仓股仿佛温度计被火一灼,急速窜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已和九仓股每股实际估值相当接近了。

 

这时期,李嘉诚持有的九仓股还不满2000万股,他不得不筹股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仓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仓董事局的路程,对李嘉诚来说仍十分艰巨。按照《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现在九仓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非李嘉诚的财力所能及。九龙仓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购 ,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

 

但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慌乱之中,向本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据说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 ,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便不从长计谋,就谈眼下,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仓将会是一枕黄粱。李嘉诚遂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此时,李嘉诚已收购到近2000万股。是否是九龙仓最大股东?李嘉诚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

 

李嘉诚退出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ZF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本港商界与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至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 ,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本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九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 。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 。李嘉诚权衡得失 ,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而此时,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两人会晤后,遂秘密地订下了一个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加入九仓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东即可成为当然董事)。

3.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


但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父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间多次发生摩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 ,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仓股。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 ,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将置地控有的九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套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年,包玉刚又收购另一间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间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业。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九龙仓之战落幕之后,接下来是李嘉诚飞跃的一步,那就是收购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跟贴 跟贴 1 参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