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发现网易号用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文
和视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发邮件至: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posted by user
of NetEase Hao infringes your legal righ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and
provide the related evidences.

59 人评论

军事枪界奇迹:为什么“加特林”机枪的2个巅峰时代相隔100年?

2016 05/19



军武次位面作者:Rietchie Liu


喜欢军事和历史题材电影的朋友大多可能都对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不会感到陌生。电影中威猛帅气的阿汤哥在到了日本后,由一名受日本政府雇佣训练新军的教官转而变为叛乱武士集团的同情者,最后以一名武士的身份参加了旧武士叛军对抗政府军镇压的作战。


▲电影《最后的武士》海报


电影中的阿汤哥帅气迷人,但我想给广大军迷们带来更大视觉冲击力的却是接近片尾时政府军用几挺转着管子的巨大机枪不断射击武士骑兵队的画面。这种转着管子疯狂倾泻火力的机枪就是本文的主角——加特林转管机关枪。


▲《最后的武士》电影截图(政府军的士兵操纵者加特林机枪准备射击)


加特林机关枪是由美国医生,发明家——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于19世纪60年代初发明的。别看这位老先生第一个头衔是个医生,可是他一辈子鼓捣的机械可能比诊断过的病人还多。他于1818年出生在一个北卡罗来纳赫特福德县的一个农场主家庭里,所处的生活环境让少年时期的加特林除了喜欢琢磨农业问题外,还喜欢琢磨各种机械。


▲电影《海扁王》


他曾在21岁的时候就制作出一个蒸汽船的螺旋桨。(如果不是发明家约翰·埃里克森在几个月前申请注册了螺旋桨的专利的话,这个发明的专利就是加特林的了。)除此之外他还发明过水稻插秧机,小麦播种机等等与农业相关的机械设备,并对美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Jordan·Gatling)


为了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发明事业,加特林老先生年轻时也是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先后干过很多种工作(谁说术业应该有专攻?如此看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方能成为牛人啊······),例如县政府雇员、教师的等职业,最终成为了一个小商人。在一次感染天花并差点丧命后加特林开始对医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刻苦学习于1850年获得了俄亥俄医学院的学位。

1861年美国内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加特林的发明生涯,并使他创造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当时居住在印第安纳州的加特林在残酷的战争中看到大量的伤兵和士兵遗体从前线抬下来,士兵惊人的伤亡率和医院里伤兵发出的痛苦呻吟极大地刺激了加特林,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医生的加特林除了尽力救治伤员和诅咒这场同室操戈的战争外,别无他法。


▲残酷的战争使南北双方都遭受了巨大伤亡


但这也使得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假如有一种只用少量士兵操纵,并且能输出强大火力的武器,那么就能减少战场上参与作战士兵的人数,从而可以使伤亡人数大大降低。(在这里Mr. 加特林显然没有考虑没有这种可怕的武器能够给作战的另一方带来多大的伤亡......)加特林老先生做事也是雷厉风行,在1861年年底就完成了该机枪的设计,次年对样枪计进行了验证,被称为1862年型加特林机关枪。


▲1862年型加特林机关枪(注意枪身上方的供弹漏斗)


加特林机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左轮手枪转膛发射的原理,最初的加特林转管机使用纸质子弹,并且将纸质子弹装进一个金属制成的子弹外包壳中使用。枪身上有一个可以拆卸的并带漏斗形供弹口的钢制供弹转轮,将金属外包壳包裹的纸质子弹放入漏斗内,射手摇动手柄会带动枪管和供弹转轮同步转动,弹药随即会依靠重力的作用下落进入供弹转轮的弹槽中,在供弹转轮的某一个装有弹药的弹槽与枪膛同轴时子弹会被从转轮送入枪膛,在旋转到预定击发的位置后撞针会击发弹药,并在枪管转到另一个特定位置时将子弹的金属包壳推出枪管,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发射过程。

▲1874年型加特林机关枪


这一过程随着射手不断摇动手柄而反复进行,从而完成连续射击。但是这种供弹转轮与枪身分离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想要将子弹从独立的供弹转轮送入枪管需要供弹转轮的弹槽与枪膛精确地保持同轴,但当时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条件很难达到如此的精确程度。为克服这一问题,加特林利用锥形枪膛后大前小的特点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弹药能够顺利地进入枪膛,从而解决了供弹的技术难题。

▲1874年型加特林机关枪



该枪面世初期正直美国南北双方激战正酣,但是加特林机关枪由于将领观念的局限和该枪本身的技术缺陷而并没有马上被交战双方购买使用。最有可能使用该枪的北方军,却因为军方高层认为加特林本人的“政治立场”有问题而拒绝采购他的机枪,后来在加特林的不断游说和公关下才终于勉强获得了联邦军仅仅12挺的订单。随后这批机枪在彼得斯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交战双方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脑补一下12挺喷吐着火舌的机关枪向一群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疯狂扫射的血腥画面吧····)。但是,尽管该枪表现出色,火力凶猛,却还是没有得到美国军方的大规模订购。更加有趣的是,虽然加特林医生个人更同情南方政府,但却只有联邦军队在战争中购买并使用了这种机关枪。

▲彼得斯堡战役



就在南北战争结束的1865年,加特林机关枪迎来了一次较大的改进。早期的加特林机枪枪弹使用纸壳弹药以及独立于枪身供弹转轮,虽然使用锥形枪膛解决了供弹的技术难题,但是由于使用纸壳子弹和独于枪身的供弹转轮所带来的漏气问题却一直存在。在1865年的这次改进中,加特林将供弹转轮和枪身合为一体,使用了当时领先的铜制弹壳子弹(需要注意的是,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晚到1865型加特林机枪问世,该机枪已开始使用供弹板或弹鼓代替供弹漏斗进行供弹),使得机枪在连续射击中的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机枪装在两轮车轴上,这使它从侧面看上去更像一门当时军队里常见的野战炮,改进后的加特林机枪被称为1865年型加特林机关枪。


▲1865型加特林机关枪两视图


这一型加特林机枪因为可靠性高,火力凶猛,以及方便运输而受到了美国军方乃至大洋彼岸欧洲国家军方的青睐,从而获得了大量的订单。美国军方于1866年开始采购加特林机关枪,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在最初列装加特林机关枪的几十年中,美军对速射武器的使用态度还是相对保守,这其中主要是美军高层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速射武器所蕴含的巨大战术价值所导致的;另外与当时美国军队所面对的作战任务大多是镇压手持原始武器的印第安人等低烈度作战也有一定关系。直到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一支装备了加特林机枪的美军部队在圣地亚哥战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才使美军开始重视速射武器在战场的运用。

▲1900年北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的美军装备的加特林机关枪


相比迟钝保守的美国佬,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则对新武器的应用要积极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当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英国在全球有太多的战争需要应付。)19世纪70年代,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实验后,加特林机关枪的作战效能得到了英国军方的肯定,并开始在本国工厂生产加特林机关枪。该枪在英国陆海军中都有装备,并在随后的殖民战争中大量使用。

另外,加特林机枪强大而持续的火力自然也吸引了有着火力崇拜情节的俄国毛熊,毛熊很快将加特林机枪引入国内并装备俄军,引入俄国的加特林机枪被定名为戈洛夫机枪。(一向自豪感十足的俄罗斯人虽然能接受美国机枪,但是名字嘛·····必须改个俄国名。)


▲1879年祖鲁战争中英军使用的加特林机枪


▲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中英军使用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强大的战斗效能不仅吸引了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列强,同样也吸引了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刚刚睁眼看世界不久的东方古国。当时都处于变革时期的两国对世界武器的发展潮流还是相当敏感的,两国都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加特林机关枪。

1873中国开始购买和装备加特林机关枪,并于1881年由金陵制造局成功仿制,仿制成功后的加特林机关枪在随后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都有使用。有趣的是,现有资料显示当时的清政府在仿制加特林机关枪的时候并没有原样照搬,而是融入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独轮车作为加特林机关枪的载具。

这其中的缘由笔者尚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资料能够说明,不过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推测,大概是为适应中国道路交通较为落后的现实而做出的改进,毕竟独轮车相比两轮车轴的设计来说更加适合在道路狭窄和多山地丘陵的中国使用。


▲装在独轮车上的的加特林机关枪很有中国特色(注意后面历史照片)


而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建立的新式陆军则将加特林机关枪使用在了镇压鹿儿岛旧士族叛乱的“西南战争中”,战争中的加特林机关枪以大杀器的面目隆重登场,其强大而持续的火力在武士叛军的步骑兵密集冲锋时给对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关于这段历史在开篇提到的电影《最后的武士》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最后的武士》截图,可见指挥官身旁的加特林机关枪阵地


一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加特林机关枪都在不断进行改进,后期改进型基本保留了1865型加特林机关枪的结构和原理,只是在射速,重量和可靠性等技术细节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进。

也正是由于改进型号和仿制型号众多,当时加特林机枪其口径和外形也异常繁杂,资料中美军装备的加特林比较常见的口径是0.58 英寸,1英寸及0.5英寸,而常见的管数有4管,6管和10管三种。

而英军装备的加特林比较常见的口径有0.65英寸和0.75英寸两种口径,常见的英军加特林通常是10管,这大概是因为英国在各殖民地战事频繁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对枪械的可靠性有着更高要求的缘故,而枪管越多则每个枪管所获得的冷却时间就越多,这对降低故障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1883年型加特林机关枪


进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枪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以人力手摇方式进行射击的加特林转管机关枪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武器的发展潮流。特别是1883年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后,加特林机关枪使用复杂,重量大,运输和部署不便的缺点就凸显出来了。


▲笨重的加特林机枪体积与当时的轻型野战炮相仿


例如,马克沁机关枪只要两到三名士兵就可操作,而加特林手摇机关枪则需要五到六名士兵来伺候。第二,使用加特林机关枪的射手在战场高压下往往容易不自觉地将手柄越摇越快,从而导致枪械故障甚至是枪管炸膛,因此它并不适合一个缺乏训练的新手来使用。第三,加特林机关那与野战炮身材相仿的大小使得战场隐蔽性很差,在一线支援火力快速发展的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它很容易遭到敌方支援火力的打击。因此,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就很难再看到加特林手摇机枪的身影了。


▲马克沁机枪的早期型号M1895型重机枪


加特林机关枪虽然在短时间内被真正的自动武器所取代,但它在大半个世纪后的美国再度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以M61火神机关炮、M134速射机枪以及GAU-8航空炮等形象重现沙场。重新归来的加特林机关枪仍然保持着多枪管的外观,但其工作动力已经从当年的人力手变成了现在的电动马达驱动,其中M61火神机关炮主要装备在飞机上作为航炮使用,F15、F16及F22等多款美国著名战斗机都装备了该型机关炮,而GAU-8/A型30毫米航空炮则被用在专司对地攻击的A-10攻击机上,强大的火力可以轻松摧毁地面的装甲目标。


美国陆军在越南战争中也曾将M61机关炮安装在M113装甲运兵车上作为自行二十毫米高炮使用,被称为M-163型20毫米六管高射炮,主要用来对付敌方低空目标和直升机,也可用来摧毁敌方地面轻装甲目标。


▲M61火神机关炮(下图)和M163型自行高射炮系统(上图)



▲A10攻击机上安装的30毫米口径GAU-8/A复仇者航空炮


M134速射机枪(空军型称为GAU-2A/B型,海军型称为GAU-17/A型)是在M61火神机关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被看做是M61机关炮的缩小版。与M61机关炮一样,M134速射机枪也是借助马达提供的外力来完成枪管转动,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电流大小来调整射速,最高可以达到每分钟六千发,是真正倾泻钢铁风暴的机器。

▲M134速射机枪


除M61和M134外等速射枪炮外,以美国密集阵近防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军舰近防系统可以被看做是加特林机关炮的另一种延续。这些近防系统都是以转管机关炮为主要火力,依靠雷达的指引,用高射速所形成的弹幕来拦截威胁军舰安全的敌方空中目标和海上小型目标。


▲美国海军密集阵近防系统



▲开火中的中国海军新型近防系统



▲荷兰守门员近防炮系统


从加特林机关枪面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了。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它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创造辉煌,再到被无情淘汰,最终依靠现代科技的发展重新崛起的起伏命运。相信在未来的战争中,这款浴火重生的杀戮机器将继续以近乎变态的强大火力来续写战场杀戮的传奇。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军武次位面】第三季第8集:帝国时代 破城先锋
在吾辈年少之时,《帝国时代》算是冷兵器知识启蒙的初代神作了,其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比较好的还原了城市攻防战。在冷兵器时代,攻城重装备一般有:冲车(破门锤)、扭力投石器、杠杆投石器、弩炮、伏弩,后来有了火药和火炮等。本期军武,咱就以攻城武器为线索,探讨一下古代黑科技武器的奥秘。



@@video="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DIxNjcyNA==.html?from=s1.8-1-1.1,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2ODIxNjcyNA==.html?from=s1.8-1-1.1" img="http://r3.ykimg.com/0541010157356D10641DA419FA7B7458" alt="" broadcast="out"@@



跟贴 跟贴 59 参与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