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发现网易号用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文
和视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发邮件至: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posted by user
of NetEase Hao infringes your legal righ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and
provide the related evidences.

111 人评论

历史聊聊古代科举史上那些牛人趣事儿

2016 06/08

又到一年高考时,考生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所有家长的心,作为过来人,想要对所有考生说的是,平常心;冷静做题;反复检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笔者谨以此文给所有考生打气,正如最近很多人所说,高考不是重点,高考仅仅是通向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

>>>>

一、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主要经历了四种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世官制,起源于周朝的分封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顾名思义,就是“世代为官”,换句话说,当时各个国家的官职基本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只要这些世家大族没有被毁家灭族,那么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一直享有当官的特权,因此逼得很多有才华的读书人想求取仕途,只能另辟蹊径,比如远走他国等。在这方面,秦国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大量任用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

察举制,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的科目主要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其中举孝廉的方式影响最大、选拔人才也最多。不过察举制度有一重要特点,举士和举官并没有分开,也就是说寒士和官员通常放在一起考核,这种方式显然对于寒士来说比较不利,他们一没背景,二没金钱,想要被选上当官,也是一件殊为不易的事情。虽然东汉时期,针对察举制有所改良,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公元220年)命陈群等人商讨所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开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最终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最后要来说说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它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具有本质的区别),以成绩为取舍标准。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了隋唐以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大批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由此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为明清时期,下图的科举简表,供大家了解。

(图)明清科举简表

>>>>

二、科举史上那些牛人趣事儿

由于科举制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因此这里面也涌现出了不少牛人和趣事。

科举制中殿试的第一名是状元,因此状元也成了历朝历代读书人最为看重的荣誉了。诗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先说说状元群体中的名人。

王维,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状元及第,语文课本上没少选他的诗,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画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号“摩诘居士”后世又尊称为“诗佛”。

(图)吕蒙正(公元944年 - 公元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

吕蒙正,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科状元,宋朝著名宰相,以豁达大度、敢于直言著称。某年元宵节,宋太宗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赵二有点自我陶醉了:“五代的时候,生灵凋丧,周太祖从邺南归,官吏和百姓都遭到抢掠,下则有火灾,上则彗星出现,观者惊恐畏惧,当时认为天下再也没有太平日子了。朕亲自总揽政事,万事大致得到治理,每当想到上天的赏赐,导致这样繁荣昌盛,就知道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在乎人为。”

在座的大臣纷纷鼓掌称颂皇上英明,一通马屁拍的赵二很是舒服。

只见吕蒙正起身,离开座位走到太宗面前正色道:“皇上所在之处,百姓都到此聚集,所以繁盛无比。微臣曾经看到城外不出数里之地,饥寒而死者很多很多,不是都像城里这个样子。希望陛下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百姓的幸福啊。”

赵二听了这话,大为扫兴。不过还是很虚伪的将吕蒙正夸奖了一番,当然,这种直接让领导下不台的方式不值得鼓励啊!

(图)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文天祥,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民族英雄。这位文状元的大名,大家肯定是如雷贯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是他的诗句。

当时元朝统一中国已成定局,文天祥如若投降,则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在话下,如若誓死不降,则性命难存、全家遭难,可是他依旧做出了他认为最应该做出的选择。

因为他忠于国家、慷慨赴死的铮铮铁骨和千秋长存的浩然正气,也被后人尊为“状元中的状元” ,为千秋后世所敬仰和铭记!

李遵顼,西夏宗室,公元1203年中状元,古代唯一一个状元出身的皇帝,他通过政变上台,不过做皇帝的成就却是不敢恭维。他在位时候,不注意爱惜民力、勤修国政,继续发动对金朝的战争,完全不顾两国之间实力的巨大悬殊,在历次与金朝的战争中,屡败屡战,给西夏国的百姓造成了深远的灾难。他逝世的四年后,西夏也灭亡于蒙古手中。

商辂,明代首辅,他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第一个是黄观,被朱棣除名。所以又说商辂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以为人刚正不阿、品行端正、敢于犯颜直谏闻名于世。

(图)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

杨慎,明代第一才子,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状元及第,因为在“大礼议”事件中得罪了嘉靖皇帝,一生仕途不顺、颠沛流离。不过却成就了他的不朽文名,在文章、诗词、散曲、杂剧、弹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尽人皆知的《三国演义》开头那首《临江仙》就是杨大才子的作品。

说完了状元,再说一说那些在科举中名落孙山,但是照样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牛人吧!

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9年3次落榜,于是他弃考从医,走遍大江南北,参考800多种医书,历经29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共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为推动中国传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倾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图)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吴敬梓,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后因落榜从而怀疑科举制度,到反对八股文,最后反对科举制。此后他不愿参加任何形式的科举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功名利禄的狂热和痴迷。他以讽刺的手法,对科举里丑陋的人和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去创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左宗棠,二十岁中了举人之后,多次在会试中碰壁,最终老左灰心了,开始博览群书、钻研兵法。至于他一生的成就:协助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平定陕甘回族二马叛乱、抬棺上阵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被称为“唐太宗以后对中国领土贡献最大的人”。老左一生光辉夺目的成就羞煞了许多状元郎!

所以,骚年们,高考如意固然是一件值得庆祝和高兴的事情,反之,也不是世界末日,因为年轻,才有无限可能!慢慢的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然后孜孜不倦的钻研、点点滴滴的付出、举一反三的去思考,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终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成就。正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天野苍茫

跟贴 跟贴 111 参与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