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发现网易号用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文
和视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发邮件至: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posted by user
of NetEase Hao infringes your legal righ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and
provide the related evidences.

27 人评论

社会中国人办红白喜事,为什么要随“份子钱”?

2016 10/28


婚礼最需要的是收到祝福,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果一味的以金钱为尺度,对于新人和宾客来说也许都会形成一种负担。

文 乔丽


逢年过节,除了“人潮”、“车潮”,最引人注意的恐怕就是“结婚潮”了。如果运气好,几个朋友同时结婚,“份子钱”能出到肉痛,一个月工资都不够填补收支空隙的。

“份子钱”的前世今生


古代并没有流行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习惯送东西给新人。“份子”也写作“分子”,这个老词从明代中叶才开始流行。

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乱摊派的意思。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则是“份子钱”起源于朱元璋。

在乡村生活中长大的朱元璋十分执着于乌托邦梦想,在这个乌托邦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互帮互助的精神。基于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记忆——风俗淳厚,民相亲睦,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疾病、邻保相助(选自《明太祖实录》),朱元璋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建立了“乡饮酒礼”制度。

每年春秋,各地乡村要以每一百户人家为单位,聚在一起,大会饮酒,由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率众乡民宣读誓词:“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所用酒肴,于一百家内供办,毋致奢靡”(选自《礼部·乡饮酒礼》)。通过这样的集会宣誓,培养民众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

由此可见,“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农耕时代凭一人之力或一家之力难以办到的红白喜事,如果集合了亲朋好友的“众筹”,每人出一点“份子钱”,办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这个月“出份子”帮助了别人,下个月自家有事,别人也愿意过来为你筹资。

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母亲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这些婚丧大典既是那么重要,亲友家办事而我们缺礼,便是大逆不道。母亲没法把送礼这笔支出打在预算中,谁知道谁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生呢?不幸而赶上一个月里发生好几件红白事,母亲的财政表格上便有了赤字。
她不能为减少赤字,而不给姑姑老姨儿们去拜寿,不给胯骨上的亲戚吊丧或贺喜。不去给亲友们行礼等于自绝于亲友,没脸再活下去,死了也欠光荣。而且,礼到人不到还不行啊。这就须于送礼而外,还得整理鞋袜,添换头绳与绢花,甚至得作非作不可的新衣裳。这又是一笔钱。
再说,见了晚一辈或两辈的孙子们,不得给二百钱吗?办婚丧大事的人往往倾家荡产,难道亲友不应当舍命陪君子么?

到解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

“文革”时期,同样不兴送份子钱,但是亲朋好友会送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



部分偏远地区依然会买这种脸盆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直接送钱为大家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也发展成了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份子钱”是一门学问


份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即凑份子。另一种泛指做礼物的现金,即出份子。份子并不局限于婚事,其他大事譬如做寿、满月、动土、丧葬等等都可以凑份子,但是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

份子现象与东亚文化紧密相关,不光中国人凑份子,日本、韩国也有凑份子风俗。

当然,在随“份子”时有一些学问:

1、礼金多数时候是双数,兆示成双的吉庆。

2、礼金最好装在红包里面,记住,红包一定要写上祝福的话和你的名字。

3、红包一定要封好。

4、礼金金额一般要大于收礼者招待你的花销。

5、给“份子钱”不是拼面子,量力而行,真心诚意的祝福到了即可。

“份子钱”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份子钱”也水涨船高。在闽南,20世纪80年代后期普通市民份子行情是每人50元,90年代中期涨到100元,近亲好友则需300~500元乃至1000元,各城乡社区风俗略有不同。

当然,各地行情不一,“份子钱”的多少也不一样,南方都市报曾以广东为例(以下数据是比较大众的情况,如果有不一样的习俗可以留言告诉小南),盘点了各个地区的随份子钱情况:

1、广州

一般朋友关系的200元,好一点就加多点心意,但多数情况下要求是双数(打头的数字,不要在意100也是双数)。还要特别记住的是,带有“4”的数目可千万不能包哟,广州很图数字吉利,喜欢“8”讨厌“4”。

有些会有回礼,回礼根据各家习俗情况不一样,有的回一半甚至更多。比如随礼200元,新人会回礼100元,相当于只出了100。

2、深圳

这是座移民城市,广东各地区的习俗在深圳都能见到。还有很多外乡人传来的婚礼习俗。但有一点跟广州相似,红包数目多为双数,忌单数。

3、东莞

一般的亲戚200—300元,亲人一般送饰品;一般朋友100元,稍好点的200—300,闺蜜一般送饰品。

当然一些比较富有的镇街,他们又略微高一点,像长安镇,婚礼+亲姊妹:平均5000元,其他+亲姊妹:平均1000元,要好的朋友:平均800元,普通亲戚:平均500元,普通朋友:平均300元,公司同事:平均200—500元。

标准都赶上一线城市了,只是对亲戚朋友要求高一点,同事和普通朋友,都还是可以接受范围。

4、汕头

有全收不回礼只请喝喜酒的;有回礼60或80不等的;有收红包的尾数(一般按688、1680吉利数字封);甚至有不收红包依然回礼的(回礼物品是:花生油、喜糖、茶叶、香烟,更甚的有饮料)。

5、佛山

佛山的盆友不要急,佛山情况比较复杂……

三水:大部分地区红包全收。

高明:部分区域红包全收。

南海:据说大部分地区不收红包,多是红包折角退回,有其他例外的不明。

顺德:摆酒的主家不收朋友、同事、街坊现金礼,一般都是收亲戚六成现金礼。十镇街皆不收红包。

禅城:禅城农村摆酒一分不收,禅城市区部分年轻人摆酒会收一部分,不会全收。

是的!顺德、南海部分地区的传统就是,不!收!红!包!

当然,某些地方也有一些流传已久的习俗,比如山东的南太合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红白喜事,主人家都不会大操大办,留下吃饭的,只有至亲好友。乡里乡亲要随礼,也只随五毛钱。如果给多了,哪怕是100块,也得找你99块5毛。

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81岁的村民说,是个在村里干了30多年的老村干部提倡起来的。1978年,自己儿子结婚的时候,村里随礼的最低标准是2毛钱。后来,日子过好了,这个最低标准就涨到了5毛钱。虽说现在谁家都不差这5毛钱,但这事在村里却形成了传统。


山东南太合村一本礼金簿的内页。


对于送红包,当然要看对方的身份,主要从当地经济水平、亲疏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地位来考虑。

如果是亲戚结婚,先看亲戚关系亲疏,再结合按照当地习俗来送。现在喜欢送200、400、600、800、1000。需要注意的是同样亲近的亲戚比较多(比如好几个亲舅舅、亲姑姑等)时,相互之间可能会有比较,大家都会在送礼前讨论后,大家送同样数目。除非家境相差很多,送的礼金会不一样,否则很容易有出风头之嫌。

如果是同学、朋友、同事结婚,就不必要考虑太多习俗之类的,一般都是考虑关系亲近,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给。还在读书的一般给100—400之间的份子钱,意思一下而已,不必太在意。如果在工作,可能会给到400、500、600、800、1000,甚至更多。

当然,婚礼最最需要的是收到别人的祝福,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如果一味的以金钱为尺度,那么对于新人和宾客来说都会形成一种负担。

如果有一天可以超越价值尺度,单纯使用鲜花或实用性礼物来表达祝福,不仅值得纪念,而且没有浪费,也许这才更能回到婚礼的本意。


END



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smwnewmedia@163.com


跟贴 跟贴 27 参与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