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发现网易号用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文
和视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发邮件至: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posted by user
of NetEase Hao infringes your legal righ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and
provide the related evidences.

37 人评论

人文民国,谁的范儿?

2014 10/10

民国好还是现在好?这个似乎多此一举的问题,渐渐成了争议。“民国教授都不是叫兽”、“民国无李刚”、“民国没有郭美美”……去民国找答案已然成了我们的习惯。

曾经被我们称为“万恶旧社会”的民国,似乎渐渐成了“民主”“自由”“道德”“惩恶扬善”甚至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代名词。这些认知,究竟是最真实的史实,还是对历史的无知?真正的民国究竟什么样?

“在立人这一块,我相信共和国一直到今天的人,看到民国还是很羞愧。要论做人的堂堂正正,敢作敢当,我们在民国人面前根本没有资格说,全是奴才。我在所有大学看到都是奴才,当然我本人是资深奴才。”陈丹青语。

民国无奴才,文人堂堂正正敢作敢当

民国时期,文人儒士大多狷介,或放浪形骸不合流俗,或狂傲不羁言谈骇世。傅斯年一生不党,拒不做官,他认为:教授做官是“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与傅斯年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教授叫刘文典。刘文典因跟蒋介石拍桌叫板而名噪当时。他的经典理念是:“大学不是衙门,不需要向权贵献媚。”马寅初教授是大家熟悉的经济学家,他与蒋介石的一段恩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学者的铮铮铁骨。马寅初教授有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去见蒋介石,他要见我他自己来”。

而今天,“大到院士,小到大学教师,前有高校毕业生,后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都争先恐后跳进了‘窃门’。堂而皇之扒他人学术成果,为自己牟取功名利禄的伪知识分子大有人在……层出不穷的问题教授、‘文化妓女’得了软骨病,抛气节、丢良知,将尊严一脚踩至脚底,啐上一口浓痰,向名利把头低……”无价的学术、高尚的知识分子气节,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贱廉到这等地步。

陈丹青说,在立人这一块,我相信共和国一直到今天的人,看到民国还是很羞愧。要论做人的堂堂正正,敢作敢当,我们在民国人面前根本没有资格说,全是奴才。我在所有大学看到都是奴才,当然我本人是资深奴才。话虽偏激,不无道理。

民国有自由,“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上头条

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尽管官方管制言论出版自由的事件不断发生,但整个国家仍有相当程度的新闻自由,无论是民间办报还是独立的新闻批评都还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据统计,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在重庆发行过刊物的民营报社、通讯社即达二百多家……

除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以外,还有《国民公报》、《时事新报》、《西南日报》以及无计其数的杂志和期刊。

虽然在当时也有记者遭到军阀迫害,但是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并没有遭到所“攻击”对象的报复。究其原因,首先是当时的政客大多都以民主自由标榜,同时追求自由的欲望很强烈,报纸是他们获取信息的窗口,因此报纸的言论自由还是有很大的市场。

看看这让人会心一笑的标题:1947年,金元劵大贬值,民不聊生,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 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

如果可以……退回到“万恶旧社会”?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活在清末,那样,离民国就不远了。”崔永元调侃今年高考作文题时如是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班网友纷纷赞同,向往回到时下大众传媒中的“美好民国”。

章诒和也曾说,“胡耀邦先生有一句话,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退步。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退步,退到哪?退到民国就好。这个很现实,这个可以做到,因为民国离我们不远……”

而曾几何时,我们对民国全盘否定,那时甚至连“民国时期”这个词都极少见,人们只用“解放前”、“旧社会”来指称那个时代。常常还附有定语:“黑暗的解放前”、“万恶的旧社会”……

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阴郁和焦灼

这个“第一住宅合作社”……全是国家干部。该社成立后,杭州市政府无偿划拨了国有土地50亩,又通过浙江省政府善后经济处申请了大笔“救济款”,凭着这些钱和地,顺利建成100套小别墅,然后人手一套分完……

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有这么一句台词:“反腐败,亡党,不反,亡国。”影视中的语言,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处,但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确实惊人。

对民国前期的腐败,孙中山做出过如下评价:“民国虽成立了十年,亦没有看见什么精神,比前清更觉得腐败”。至于民国后期的腐败,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一书中评论说:“南京时代官僚腐化比较北洋时代过之无不及”。“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在孔祥熙中央银行总裁及财政部长任内,公开揭露的贪污大案就有孔祥熙、吕咸私分美金公债案、郭景琨黄金案等多起。在孔祥熙、吕咸私分黄金案中,孔祥熙等人贪污的美金折合国币达20多亿元……

二战之后,杭州成立了住房合作社,叫作“杭州市第一住宅合作社”。这个“第一住宅合作社”跟欧美等国的合作社完全不同,它共有社员100人,全是国家干部。该社成立后,杭州市政府无偿划拨了国有土地50亩,又通过浙江省政府善后经济处申请了大笔“救济款”,凭着这些钱和地,顺利建成100套小别墅,然后人手一套分完……

每年数百万人死于饥荒,饥饿泯灭了人性最基本的东西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民国时代曾经累计饿死过2亿以上人口。解放前上海滩的某一 个寒风刺骨的早上,环卫工人一下子清理出300多具饿殍来。有人认为民国时期的战争是导致大饥荒的根本原因,不完全对。1929年斯诺采访过大饥荒的内蒙古萨拉齐,根本就没有兵燹,却饿殍满地。他 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中提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公开售卖。”

饥饿泯灭了人性最基本的东西。白修德了解到,一对饿极了的夫妇,曾把他们的六个孩子绑在树上,以不让孩子跟着他们出去讨饭。人少的时候总比人多容易得到施舍。一位母亲怀抱着出生不久的婴儿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外出乞讨,走到一个村头,母亲再也走不动了,打发两个孩子进村讨要,她在村头的树下休息。两个孩子回来时发现,母亲已经饿死,而那饥饿的婴儿还叨着妈妈的奶头,使劲吮着。还有的家庭,把所有的东西统统卖掉,换来最后的一顿饱饭,然后全家一起自杀……

民国教育出诺奖获得者?文盲率高达95%

对民国教育的推崇一直是“民国热”中很重要的一点。有一个为人传诵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华人一共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5位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

民国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今人效仿的地方:“教授治校”让高校远离名利;“义务教育”开中国先河;民间编撰的教科书更是成为今人学习的经典……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和大师云集之下,是教育普及率的低下。

在今天看来已是“低学历”的小学生,在当时还被社会认为是“精英”、“秀才”,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民国小学范儿 ”,是牺牲大多数孩子识字权换来的。据当时报刊的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文盲率高达95.1%,也正因如此,叶圣陶、陶行知等有识之士才会推行大众教育,提倡文化救国。

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老百姓的黑铁时代

民国时期的知识份子,有时如孩童般天真,而且对于世事,亦常有惊世骇俗的作为。显而易见,他们可以如此恣意妄为正是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宽容。

如今知识分子的地位确实和那时没法比,如果说民国是“黄金时代”,那也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鲁迅15个月工资就够在北京买个三进大院;英达当教授的爷爷,厌烦城中尘嚣,便在京郊买了地皮,建了别墅,后来为了出行方便,又买了一辆福特轿车代步;梁实秋每月工资400元,而当时江青工资才30元……有人曾说,1976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比1949年强, 但和1936年比起来,没法比。说的也是知识分子的待遇。

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继续秉持了北洋政府对待知识份子的态度。当时大学教授的薪水为400-600元(相当于现在的18000元),副教授为260-400元,讲师为200-260元,助教为100-180元。而当时北京四合院一个月的租金不过20元,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个月60元就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上海100元就可以。因此,说当时的知识份子为高收入阶层丝毫也不过分。

不少描述民国时期的书籍或文章都慨叹那个时期的知识份子,是一批有“骨气”而又“好玩”、“有趣”且学问深厚之人。他们有时如孩童般天真,而且对于世事,亦常有惊世骇俗的作为。显而易见,他们可以如此恣意妄为正是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宽容。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蒋介石治下的南京、重庆国民政府,不仅礼遇知识份子,使其成为高收入阶层,而且对于那些冒犯自己的知识份子也尽量包容。

那些被忽略的底层百姓的记忆

近些年,书写民国时代的人和事,成为出版界的一时热选,说来道去,无非是要说明民国不是教科书上描绘的“万恶旧社会”,而是一个知识分子敢说几句真话、统治者有一丁点雅量、学术、思想、言论有一点自由空间的时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如此自由而有趣的民国何以会垮台?“我曾怀抱这个问题,试图绕开在民国过着好日子的人们的记忆,去探究一下民国底层草根的感受,结果发现他们的记忆是被历史所忽略的,他们的感受是很少被文字记载的。我小时候的老保姆告诉我,她年青时的印象,就是不停地逃难,军队打仗要逃难,土匪来了要逃难,日本人来了要逃难。在民国生活了十六年的父亲告诉我,当时的感受就是黑暗,看不到自已的前途,而且生计困难,物价飞涨,有钱就赶紧去买米。普遍的情绪是,让这一切赶快结束,谁来都好,谁来都不会更坏。”

据史料载,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当时报纸上报道:四川万源县人口骤减三分之一。用最平实的语言 说,大概是这样的:“民国真的那么好?我曾问我我妈妈的奶奶,她老人家说一辈子没吃过饱饭。”

民国社会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留洋归国者和当权者结合。形成上层建筑的主要支撑。而下层社会仍处于农业阶段。民间的疾苦、封闭与上层的浮华、开放形成强烈对比。因此。民国的开放。是部分人的开放;民国的进步。也是部分人的进步。这种似是而非的开放社会。并没有战胜它的敌人——封闭与落后的民间基石。

与其留恋民国遗风,不如直面当下

民国,从十八层地狱到被捧上神龛。曾经忆苦思甜,民国总是太苦太黑,后来发现好像也不是这样。于是,钟慢慢摆到另外一头去了……关于民国的书籍畅销不衰,民国题材的影视剧铺天盖地,甚至一些媒体把“民国”打造成“小资”“情调”的代名词,以至于“言必称民国”似乎成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时尚:有媒体报道揭批了“京城四少”,于是一些媒体策划出“民国四少”的专题;有媒体揭批了“郭美美事件”“卢星宇事件”,于是又有人就端出“杜月笙曾任民国慈善组织领导人”……

毋庸置疑,今人谈民国,落脚点并不在民国,而在当下——历史必须与现在发生关系,才不至沦为“断烂朝报”,才能生出春秋大义。如陈丹青说民国范儿,意在批判今人已经没了范儿。

然而,“民国热”的背后,借民国之酒浇自我心中郁积之块垒的背后,却可能潜伏一种精神危机:如果说意识形态和历史教科书对民国的书写不乏妖魔化之误,那么今人对民国的追思、赞颂是否存在过度美化、神圣化的嫌疑?将一个人、一种现象、一段历史打入十八层地狱,与将其捧上美轮美奂的神龛,何者罪过更重?

怀念民国,只是因为现状需要改变的太多

其实,许多如今追捧民国的人,也都知道那个时代的不完美。“民国是很破烂的国度,没有这么多的GDP,有人抽大烟,也有人种大烟”,“民国的三民主义的民生,民生搞的非常糟糕,他们国家建设也有很多问题,他的军队也不是特别会打仗”……民国的自由,也是乱世的自由,毫无法律制度保障,随时都有丧失之虞,可是,自由终归是自由。做一道选择题:盛世的禁锢,乱世的自由,你选哪一个?

历史应该理性地对待,恰如其分地评价,美化和丑化,都是不理智的。内地经历过一个比较动荡的历史时期,现在社会稳定下来了,历史观却还没有稳定下来。对于民国的认识理解,往往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在民国历史中寻找符合期待的东西。要知道我们现在怀念的民国风度,比如宽容、自由,是很多有识之士积极争取的结果,其背后,有着专制、战争等晦涩的背景。与其留恋民国遗风,想象不存在的美好,不如直面当下这个时代的问题,积极进取。

民国不远,1949之前。尘埃落定之后再回首,当时的一切都蒙上了传奇的色彩。又是乱世,激烈碰撞之中,无数声音和面目脱颖而出,无拘无束,个性鲜明。我辈只能怀想,不能效仿。于是愈加怀念。

怀念并不可怕,以史观今,方明得失。可怕的是,在怀念中,把民国塑造成那个从未有过的“理想国”。民国越来越好,今天越来越不堪。过去的理想国,终于谋杀了现时的幸福感。

民国算是一个不坏的时代,但也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台湾作家杨照先生说:“民国是一个寻找答案的时代,太多太多的事情没有答案的时代,所以民国那样精彩。”当整齐划一的价值观念慢慢统一了世界,独立与自由的模样便开始模糊了。如今,我们看这些故去了的人与事,不求回归,为的是现在与未来。先别急着把任何东西当作答案,让我们先去追寻,带一份属于民国的情怀去接受,去碰撞,这个时代一定也会因此而好一些吧。

穿越时光之门,揭开“美好民国”的面纱,你会发现,属于平民的历史,一直都未变。

搜索微信公众号【古典书城】或【gudianshucheng】,为您分享更多古典文化、历史等精彩内容。

微信号【全球通史】或【quanqiushi】,为您趣味解读分享世界历史。

跟贴 跟贴 37 参与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