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发现网易号用户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文
和视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发邮件至: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and videos) posted by user
of NetEase Hao infringes your legal right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wangyihao@service.netease.com and
provide the related evidences.

129 人评论

历史“禁枪”的大清,为何却会枪支泛滥?

2016 08/13

作者:平平爹

每年,我们总能看到大量关于美国枪击案的新闻。众所周知,美国法律允许私人持有枪支,持枪甚至是美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每当枪击案发生,“禁枪令”便成了美国朝野之间重点讨论的内容。然而吵了那么多年,禁枪令还是迟迟不能得到通过。

美国的“禁枪令”,是得不到通过。我国清朝则不同,是颁布了“禁枪令”,却难以得到贯彻,导致枪支遍民间的局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的“禁枪令”失去效果呢?

一,清朝火器,亦用亦禁

很多人说,清朝因为以骑射入主中原,他们为了防止汉人反抗,于是在全国禁止了火器。这导致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只能用大刀长矛来对付洋枪洋炮的英军。然而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现实。与大众印象相反的是,清朝并不禁止在军队中使用火器。相反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火器持有率还相当高。

在满清夺取天下的战争中,其骑射见长的八旗军,曾在明军的火器下吃过苦头,但同样也尝到了甜头。清军在仿制明军的红衣火炮成功后,便成了真正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无论多坚固的城池,在红衣火炮的轰击下,都摆脱不了被攻陷的下场。可以说,满清之所以能定鼎中原,火器要记一个大功。

满清统一中国后,仍继续对边疆地区用兵,在征讨准噶尔、缅甸、沙俄等势力的战争中,都大量使用火器。在火器持有的比率上,清军已经大大超过了前明,达到了50%~60%。在鸦片战争时,清军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鸟铳和青铜铸造的火炮,并非大家印象中的大刀长矛。当然清军虽然使用火器,但是性能早已大大落后于西方。

自古以来,历代政府为了维持统治,镇压民间反抗。往往会颁布法令,禁止武器在民间流通。例如在秦末起义之前,秦始皇曾下令收缴天下武器,铸成12个大金人。这便导致陈胜吴广在起义时,不得不“斩木为兵”。秦以后,朝廷对于民间武器的禁令时松时紧。在清朝建立后,至少在初期,是严厉禁止民间持有武器的,这里既包括冷兵器,也包括火器。当清朝统治逐渐稳定后,便放宽了对民间武器的限制,冷兵器不再成为禁止之列。但对于民间持有火器,清朝还是有所保留。

清朝曾颁布法令:“凡民间私有人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号带之类应禁军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非全成(不堪用)者,并勿论,许令纳官。其弓箭、枪刀、弩及鱼叉、禾叉,不在禁限。”在法令中,清朝是禁止使用火铳和火炮的。

对于轻型火器,清朝对于民间持有还是有所保留的,在某些情况会网开一面,如为了防贼,防野兽的需要,民间可以拥有鸟枪,不过必须向官府上报,获得持枪证明。

然而对于重火器,例如大炮和抬枪,清朝政府是严加禁止的。私造大炮及其抬枪之人,无论是平民还是官僚,一律处斩,妻子收为功臣子弟的奴隶。同时,邻右、房主、里长也要受到株连,均处以绞监候。同时,地方专管的文武官吏都需革职。重火器的杀伤力大,可以攻城拔寨,怎么看也不像是防身的武器,自然为统治者所忌讳。即使在美国,也不敢允许民众拥有榴弹炮这类重武器。

清朝对于火器管理的条例较为详尽,但执行起来真正的是那么回事吗?

二,清朝火器,遍布民间

其实早在清初,火器就已经大量流入民间。在明朝时,民间使用火器的情况很少有记载,一般以持有刀枪弓弩等冷兵器居多。

但到了明末清初,民间持有火器的数量却大大增加。例如在广东部分地区,火器使用已经蔚然成风,甚至连三尺孩童都会使用火枪。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屈大均曾提到:“粤人善鸟枪,山县民儿生十岁,即授鸟枪一具,教之击鸟。”广东地区的人民之所以大量持有鸟铳,盖因该省对外贸易发达,人民可以很容易从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国人手中购得火器。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已经不存在执政合法性问题,对于民间的火器管理开始宽松,火枪也大量为民众所拥有。在纪晓岚的记述中,曾大量描写关于民众使用火枪的情况。在其著作《阅微堂笔记》卷2曾提到,持铳者方桂是“乌鲁木齐流人子”,还提到当地“牧人多携铳自卫”。卷4里提到自己的家奴子王发,是“善鸟铳,所击无不中”。 卷17提到猎户“合铳群击”打死三头老虎。在《阅微堂笔记》中,关于民众持有火枪的故事达到20多个,持枪人既有边疆牧民、自己身边的奴仆、短工、佃户,等等。这说明,在纪晓岚的年代,民间持有火枪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再审视这些持枪人的身份,多是收入不高的下层民众,其手中的火枪自然也不会太贵。

清朝时,因为人地冲突激烈,所以地方多发械斗之事。乡民械斗,除了使用传统的刀剑弓弩外,还大量使用火器,其中甚至还有国家严令禁止的抬枪和土炮。在福建,土客冲突尤为剧,无异于一场战争,居然连大炮也有使用,无怪乎他们会筑起那么坚固的土楼了。

民间大量持有火器,土匪、造反者、会党、私盐贩子这些不法人群,拥有火器的就更多了,他们经常还以火器来对付官府的追捕。在大邑县,土匪们用抬枪狙击该县的县令,一枪把他的轿子轰得粉碎。对于海盗来说,重炮更是不在话下。例如嘉庆年间的海盗张保仔,甚至装备有6000斤以上的重炮。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三元里人民围攻英军。其中就有不少乡民使用抬枪和土炮,与英军对射。前文也提到,制造持有抬枪、火炮是死罪,但是这也无法阻止民众去拥有。很大程度而言,清朝的“禁枪令”是失败的,甚至形同虚设的。虽然朝廷屡次颁布旨意,收缴民间非法火器,但是收效甚微。自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3年间,清政府至少收缴鸟枪、铁铳43666杆。以全国之大,民众持有火器之多,其收效并不怎么样。

三,清朝“禁枪”,为何失效?

清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几乎是专制力度最强的一个。满清对于人民思想的控制,更是被人诟病,历经百年的文字狱更是让文人噤若寒蝉。但是为何到了“禁枪”这个层面,清政府的专制威力就不好使了呢?在笔者看来,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工匠管制的放松。从元朝开始,就实行了较为严厉的匠籍制度。而后来的明代,又继承了这一制度。在明代前期,工匠属于国家,是世袭的,不得随意脱籍,为国家无偿做工,也没有人身自由。在这个背景下,工匠人身控制较为严格,很难私自生产商品。在明代,火器同样禁止民间持有。由于工匠自由受限,他们很难私造火器,他们制造的火器也很难流入民间。所以在明代,基本不存在民间火器泛滥的问题。

但到了明末,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工匠们也逐渐有了自己私造商品的空间。于是,工匠们也开始为民间的客户,制造火器。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清政府彻底取消了匠籍,工匠们的人身自由彻底得到了解放。而缺乏政府监管的工匠们也能为有财力者,大量提供火器。甚至在首都北京,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都有不少工匠敢铤而走险,私造火器。

其二,火器制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中国是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没有之一。在火器制造方面,中国人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鸟铳的制造方法。与一般人想象不同,生产火器比生产弓箭等冷兵器还要简单,还要便宜,而威力还要大。而火器的核心——火药,其材料也相当好获取。火器制造工时短,材料价格便宜,想不成为工匠们赚钱的香饽饽都不可能。

其三,民众对于火器有大量需求。首先,在边远山区的居民,时常面临寇匪、游牧民以及虎豹豺狼的威胁,而火器是他们的防身利器;其次,清朝的土匪现象严重,治安很成问题,地主和农民为了守护自己的财产,不得不使用火器。在地主的团练武装中,就大量装备有鸟枪;再次,对于猎户来说,火器是他们重要的生产工具,火枪可比弓箭管用很多;最后,也就是前文说的,在南方一些地区,械斗现象很严重,而火器成了他们争斗的利器。

有了市场,工匠们有利可图,他们私造的火器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民间。

其四,清政府十分腐败,对于火器管理非常不严格。官兵们私卖火器的现象十分普遍,民间能从军营中大量获取火器。

总而言之,清朝的“禁枪令”,在民间就成了一纸虚文。

跟贴 跟贴 129 参与 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