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医师,清华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
夏天到了,“防蚊大战”又要打响。如果家有孕妇或是小朋友,防蚊方式的选择就更成了一个纠结的问题。电蚊香、防蚊液都安全吗,孕妇、孩子能不能用?网上那些“纯天然”的防蚊神器真的靠谱吗?
别着急,几乎所有的防蚊问题,都能在这篇防蚊攻略中找到答案。
太长不看版 灭蚊篇: 除了打蚊子、保持环境卫生,还可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电蚊香等灭蚊产品。蚊香、灭蚊喷雾的有效成分一般都是拟除虫菊酯,这类成分对人比较安全,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对成人或儿童远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防蚊篇:纱窗、蚊帐隔离蚊子,避蚊胺、派卡瑞丁等用在皮肤上的驱蚊剂也可选用。“植物精油”驱蚊产品不少,但它们很多效果不确切,安全性也未必更好。具体请见下文。
这些方法不可靠:大蒜/洋葱、维生素B1、种植“驱蚊植物”、防蚊手环/防蚊贴、声波驱蚊。
主动出击篇:消灭蚊子 物理灭蚊:拍死+电死
物理攻击不必多说,手、报纸、苍蝇拍、电蚊拍,你能想到的一切可以对蚊子形成物理攻击的东西,都可以!
另外,市面上还有“灭蚊灯”这样的产品。如果是依靠发光来吸引蚊子的灭蚊灯,研究表明,其效果通常不佳(主要是因为吸引来的昆虫中大部分不是蚊子);而如果是依靠温度、二氧化碳、特殊气味来吸引蚊子的灭蚊灯,效果或许还行,但是由于灭蚊灯通电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多数通电后有电流声,此外性价比不高,并不推荐家庭使用。
灭蚊灯。图片来自:mosquitomagnet.com
化学灭蚊:“菊酯”是关键传统盘式蚊香、电蚊香、灭蚊虫喷雾,这是最常见的几种“化学攻击”方法。
无论形式如何,化学灭蚊起作用的关键基本都是同一类成分——“xx菊酯”,在产品包装上就能找到它们,常见的品种包括氯氰菊酯、炔咪菊酯、炔丙菊酯、四氯苯菊酯、氯氟醚菊酯、四氯苯醚菊酯等等。
“菊酯”其实就是一类毒性较低的人工合成杀虫剂,主要通过攻击蚊子的神经系统来达到麻痹、灭杀的目的。这类“菊酯”和最早从天然植物“除虫菊”中提取出来的“除虫菊酯(pyrethrin)”结构很像,所以也被称为“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
除虫菊。图片来自: wikipedia
蚊子挂了,人会有事吗?“菊酯”如果吸收进入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体内(包括人在内)会被迅速代谢分解,因此理论上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不过,如果接触大量“菊酯”,仍可能出现暂时的症状,通风数小时后通常即可消失。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曾对拟除虫菊酯做过全面而严苛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认为:即使在日常最恶劣情境下使用(同一天内,皮肤接触+经口食用最大残留剂量的杀虫剂),依然没有证据表明其会对成人或儿童远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它也不会增加哮喘或者过敏的风险。总之,目前市面上的化学灭蚊方法,其主要成分都比较安全。
如何选择灭蚊产品?理论上说,各种菊酯类产品都比较安全且有效,不过我并不推荐使用传统盘式蚊香。这是因为,需要燃烧的盘式蚊香毕竟会产生烟雾,吸入烟雾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明火燃香也有一些安全隐患。另外,一些盘式蚊香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劣质产品可能会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违规成分。(更多阅读:一盘蚊香等于6包香烟吗?)
如果有需要,可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无香型电热蚊香。质量合格的蚊香片和蚊香液都是比较安全,而且相对温和、有效、经济的选择,必要时还可以配合灭蚊喷雾。
此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还建议,可以考虑将氯菊酯(permethrin)用于衣物鞋帽、睡袋、帐篷等布料上,作为一种野外防蚊手段。
要注意什么?仔细阅读说明,并按说明书操作。
尽量避免药液进入眼睛、嘴巴,同时避免药液污染饮用水及食物。
使用后充分洗手,必要时清洗衣物
建议每次使用杀虫喷雾时人和宠物尽量远离、短暂封闭房间,使用后应适当开窗通风。
根据EPA的评估报告,在婴幼儿房间内使用电蚊香是安全的,如果家长不放心,也可以在睡前使用一段时间,孩子睡觉时再停用。
目前市面上(尤其是海淘市场上)还涌现了一批号称“纯天然”的电蚊香产品,他们标榜“天然成分、植物精华”。不过在查阅说明书之后斗篷医生发现,“贝X健”婴幼儿电蚊香、“V***未来”的驱蚊产品之类,被卖家冠以“天然”称号的产品其实也同样含有拟除虫菊酯类成分。
这类产品倒是确实可以选用,但它们和普通的电蚊香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对孕妇儿童安全尚且不算虚假宣传,但明明有效成分是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非要宣称“天然植物”、“不杀蚊虫”,这就不合适了。
给蚊子“计划生育”除了直接杀灭,避免蚊虫孳生也很重要。保持环境卫生,平时家里的垃圾及时清理,避免积水,不要给蚊子留下繁衍后代的温床。
被动防御篇:蚊子你走开! 物理驱蚊:遮蔽隔离
浅色衣物(长袖长裤、帽子、口罩、围巾/纱巾)、纱窗、蚊帐,这些都可以。总之就是,通过物理方式,把蚊子和人妥妥地隔开!
化学驱蚊:我闻起来不好吃化学避蚊所用的成分并不会置蚊子于死地,它们只是会掩盖你原有的体味,或者是干扰蚊子的感受器,让它们“找不着北”。(更多阅读:蚊子有偏爱的血型吗?)
目前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注册认证可以用在皮肤上的驱蚊成分有且仅有7种,它们分别是:
避蚊胺(DEET):效力最长持续10-12小时
派卡瑞丁(KBR3023,也称埃卡瑞丁):效力最长持续8小时
驱蚊酯(BAAPE、IR3535,也称避蚊酯、伊默宁):效力最长持续4-8小时
柠檬桉(PMD、OLE):效力最长持续6小时
甲基壬基甲酮(BioUD,也称2-十一酮):效力最长持续4-6小时)
猫薄荷油:效力最长持续4-6小时
香茅油:效力最长持续20分钟至2小时
下图
驱蚊成分效果直观展现
密恐退散
与不使用(右)相比,使用避蚊胺明显减少了蚊子的光顾。摄影:Gary Clark
其他还有一些天然植物和提取成分,比如桉叶、薄荷、艾草、柠檬草、薰衣草、驱蚊草等,它们用于驱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不明确,根据经验推算,效力最长持续20分钟至2小时,通常在20-30分钟以内。
如何选择驱蚊产品?在这些“认证成分”中,CDC仅推荐前4种(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用于成人驱蚊,这里同样包括孕妇及围产期妇女。而美国儿科学会(AAP)仅推荐前2种驱蚊成分(避蚊胺、派卡瑞丁)用于儿童驱蚊。
一些国产驱蚊产品以不含避蚊胺为卖点,但事实上,在这些驱蚊成分中,避蚊胺是目前有效性最好、安全性最可靠的,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更多阅读:花露水中有“农药”是怎么回事?)。避蚊胺的浓度增加,效果并不会明显增加(事实上浓度约30%时效果就达到平台),但是保护时间可以延长。一般日常使用10%~35%的浓度就够了。
对于儿童而言,存在一些额外限制。出于谨慎,美国儿科学会认为2个月以下的婴儿应禁用避蚊胺,2个月~12岁的孩子推荐使用浓度10%~30%(不能超过30%),12岁以上就可以与成人等同了。派卡瑞丁推荐的使用浓度为5%~10%,同样禁用于2个月以下的孩子。而至于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纯天然植物精华”柠檬桉,CDC、FDA、AAP都明确提出,3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市面上号称“天然”、“纯植物”的驱蚊产品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驱蚊产品,比如宝妈群体中非常火的California Baby、小蜜蜂、Badger,主要为植物产品提取物,相对安全,只是防护效果较弱,持续时间较短。而另外一些宣称“植物天然”的驱蚊产品,比如小X苗、Mos**** Mucken,其中添加了柠檬桉,应当避免给婴幼儿使用!
要注意什么?
驱蚊剂每次不要使用过多,大致能够薄薄地覆盖皮肤即足够。
驱蚊剂不需要频繁使用,根据说明书上的间隔时间来使用;无论使用何种驱蚊剂,如果开始再次被蚊虫叮咬,即可重新使用。洗澡、游泳、出汗、雨淋之后,驱蚊剂持续时间会缩短。
驱蚊产品可以、也应该和防晒霜合用,通常先抹防晒霜、再抹驱蚊液,具体需要根据使用说明决定;但是,应当避免驱蚊产品(尤其DEET)与防晒霜的混合产品,因为防晒霜通常2小时涂一次,而驱蚊产品要是如此频繁使用,可能过量。
驱蚊剂可以涂抹于皮肤或衣服表面,但不能涂抹、喷洒于衣服内里。
避免吸入驱蚊剂,脸部可以涂抹少量驱蚊剂,建议用手,而非直接喷洒,避免进入眼睛、嘴巴。使用驱蚊剂后需要充分洗手。
皮肤破损、炎症/感染、严重皮疹区域避免使用驱蚊剂。
不要将驱蚊剂涂抹于孩子双手上,否则难免会误入眼睛、嘴巴。
涂抹过驱蚊剂的皮肤,一旦不需要驱蚊剂时应当及时清洗。
所有灭蚊产品、驱蚊产品均可能导致过敏,一旦发现过敏应停用并及时就诊。
驱蚊与防晒产品可以一起使用。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防蚊子,哪些方法不靠谱?
洋葱大蒜。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样做有效。
家中种植驱蚊植物。同样没有证据表明有效。植物中的成分即使有一些驱蚊作用,只是种在花盆里也无法产生有效保护。
维生素B1(或维生素B族)。无论外敷还是内服,维生素B1对蚊子都没有驱赶作用(更多阅读:揭秘驱蚊妙招:蚊子真的讨厌维生素B1的味道?)。
驱蚊手环、驱蚊贴。这类产品多多少少都会使用一些驱蚊剂,但是和涂抹皮肤相比,驱蚊手环、驱蚊贴的成分只能作用在局部,全身防护性较差,另一方面性价比也不高,因此不推荐使用。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曾经发表过一篇研究,认为驱蚊手环没有实际驱蚊效果,无论采用的是何种驱蚊剂;AAP也不建议购买驱蚊手环来为孩子驱蚊。
驱蚊手环会加入一些驱蚊剂,但全身防护性较差。
5. 声波驱蚊装置。有些电子仪器、或是手机软件,号称能发出人无法听见的高频声波,对蚊子产生驱赶效果,研究证明无效。(更多阅读:蚊子来了!下个软件“声波驱蚊”,靠谱吗?)。
(编辑:窗敲雨)
纯人工的AI 蓖麻子夹竹桃马兜铃,哪个不是纯天然?你们恨化学就罢了,化学心里苦但化学不说;你们要给亲生的孩子用纯天然毒素,一个AI表示笑不出来…… 作者:郭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医师,清华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斗篷医学(DoupnMed),经作者授权转载,本站发表时略有修改。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做科学爸妈, 每一个为什么都有最靠谱的回答。 壳二代,我们来了~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