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聚焦青海两会: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奋力推进一优两高

0
分享至

  海西州

  35项民生实事工程全部兑现

  “收入高了”“创业成功了”“喝上放心水了”“住上新房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让2020年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民生画卷厚重而温暖。

  行走在海西州广袤大地,大小盐湖不仅有“天空之镜”的美丽风光,更因其中蕴藏的钾、锂、镁等资源,成为孕育希望和财富的颗颗明珠;柴达木盆地壮丽的戈壁瀚海、雅丹风光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光热、风力储能;整齐栽种的枸杞树苗,各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是该州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0年,海西州经济运行交出亮眼成绩单,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盐湖股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入选国家示范试点项目;数字中国·智慧海西等10个项目纳入全省三年行动重点项目;“柴达木枸杞”获得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新增茶卡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海西州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83%。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不仅如此,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建成教育云和大数据中心,率先在全省实现包虫病手术“清零”。

  每一组数字都体现着温情,每一项政策都表现出关切!

  2020年,海西州改造城镇棚户区住房2000套、老旧小区住房7552套。“老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冬日的家里暖意融融,生活越来越幸福。”居民李先生说。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9个,惠及农牧民群众7.01万人……2020年初海西州委州政府向人民承诺的十大类35项民生实事工程全部兑现! (作者:小蕊)

  海东市

  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宜居新海东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致力于打造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新海东,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海东傲然屹立。“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具有海东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综合治理达到新水准,国土绿化取得更大成就,生态环保理念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海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河湟文化发祥地、核心区,河湟文化知名度整体提升,引领功能明显增强;教育、卫生、人才、体育等事业充分发展,文旅、避暑、康养等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基本达到全省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金华山)

  海北州

  履行责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濒危野生动物多次在这里现身;

  祁连县油葫芦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猞猁的身影;

  花海、雪峰、峡谷、草原、森林……海北藏族自治州四季风景如画。

  青海湖北,祁连山南,海北藏族自治州镶嵌其间。作为全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海北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持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自信、生态自觉、生态自强,更好重塑海北价值、履行海北责任、挖掘海北潜力,巩固生态文明基础,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海北州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成果展示平台。

  海北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快绿色发展。2020年,突出提升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坚持从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环境突出问题入手,铁腕治水、铁拳治气、铁律治土,坚决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创建,深入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等一批补短板、强弱项的生态利民工程。

  抢抓国家公园示范省战略机遇,高标准推进“双国家公园”建设,在系统总结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始终守底线、抓根本、提境界,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探索推进“生态+”模式,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花海、水上经济、林下产业等绿色生态产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探索建立人人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生态优先的行政决策机制,全域覆盖的多方监督机制,夯实生态本底,还民绿水青山。(作者:刘瑜)

  果洛州

  民生答卷写满幸福感获得感

  “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孩子上学有补贴,老人看病能报销,政府还积极帮助我们脱贫奔小康,日子越过越好了!”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下红科乡达吉用简单的几句话道出自己的幸福感、获得感。

  “盘点2020年工作亮点,关注民生、增进福祉应该是果洛州最大的亮点之一。”该州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果洛州把关注民生、增进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责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该州以70项民生实事为抓手,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民生,千方百计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全州财政用于教育、医疗、“三农”等民生支出达8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5%,是近年来最高的一年。

  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黑土滩和草原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城乡基础条件得到提升,包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发病率下降至0.9%。69%的贫困户、71%的贫困人口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住进了新房,新村实现水电路网厕全覆盖,城镇社会管理模式融入搬迁牧民生活,全州六县脱贫摘帽任务和绝对贫困人口“清零”目标全面完成。

  果洛州的巨大变化,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2020年果洛州共实施各类投资项目734项,总投资达78.13亿元,开通果洛至拉萨、果洛至成都航线,班玛、达日、甘德三县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果洛州已有75%的乡镇建成等级客运站,100%的乡镇和95%的行政村通行客车。 (作者:王瑞欣)

  黄南州

  独具特色“一核三治”黄南模式初步形成

  神韵黄南格外出彩!

  2020年,黄南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以及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地方社会治理逐步实现从粗放到精细、应急到常态、治标到治本的根本转变,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地方社会治理“一核三治”黄南模式初步形成,全州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围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实施“抓乡促村筑根基、三级共创示范县”和“构建‘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两个重点党建项目,基层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州辖一市三县全部进入农牧区基层组织示范市(县)行列;完善地方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加快《黄南藏族自治州基层社会治理条例》立法进程。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速,司法改革成效斐然,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推进法律“七进”,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法律援助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群众依法维权已经成为常态;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的理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设立乡镇村社舆情信息中心,净化网络空间,守牢网络安全底线;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村务监督机制,村(居)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 (作者:金华山)

  玉树州

  秀笔描绘新玉树新生活

  2020年的玉树“新”而“秀”,新玉树新生活让玉树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玉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江源水源地成功入选第二届“中国好水”,浴火重生,新玉树傲然挺立雪域高原……

  新玉树新生活。五年来,玉树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扎扎实实把握各项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全州人民为实现“两个越来越好”努力奋斗。

  新玉树新生活。玉树州如期实现了6个贫困市县摘帽、104个贫困村退出、12.9万人脱贫,全面完成近三年7020户2.8万人的易地搬迁和1669户危房改造任务。彻底消除了三江源地区数千年以来存在的绝对贫困现象。

  新玉树新生活。五年来,三江源玉树地区生态系统不断调优,草原、灌木林总体呈增长趋势,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玉树州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了5.5%,草地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3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全州累计兑现草原奖补资金11.2万户,受益人口达31.4万人,总体实现“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

  新玉树人民的生活质量节节攀升。玉树州落实水电路暖住房、环境治理、农牧业发展等28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3.68亿元。综合型、立体型交通网络已具雏形。玉树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7.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2万人,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12.5万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7%。 (作者:李旭升)

  海南州

  用心用情打造“青藏高原大数据产业区域中心”

  “十三五”期间,海南州主动融入国家和省上重大战略,增强战略思维,聚焦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努力克服疫情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认真分析省情州情,立足海南州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抢抓国家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发展历史性机遇、“四种经济形态”培育、“五个示范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泛共和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西电东输”主力基地,大力推进水能、光能、风能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规模大关,发电量达281.58亿千瓦时,迅速成为全省清洁能源主力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水光风能互补型发电基地。全国首条100%清洁能源外送通道青豫±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一期配置电源点项目建成投运,累计输送绿电27.1亿千瓦时,充分展示了海南州在新型清洁能源生产供给方面的巨大优势。

  “十四五”期间,海南州将继续立足清洁能源电力电价绝对优势,充分发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运,二期三期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将与华为公司强强联手,持续推进“大数据储备”和“大数据灾备”全国中心建设,将海南州打造成为我国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和100%通过清洁能源建设的“青藏高原大数据产业区域中心”,为进一步构建“东数西算”“东数西储”的数据产业战略布局、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王琼)

  省直机关工委

  发挥表率作用建设模范机关

  模范机关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关党建的重要任务,如何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是省直机关工委谋划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提升机关党建工作质效的落脚点。

  一年来,省直机关工委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分领域分专题学习,深化理论武装,并命名表彰了首批16家“省直模范机关”。制发《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清单》,细化省直单位党组(党委)领导机关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党组织关系隶属于省直机关工委管理的84个省直单位中,38个单位的党组(党委)书记兼任机关党委书记,机关党建跳出了单纯就党建抓党建的惯性思维。对50个省直机关单位党组(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执行党内法规制度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党内法规制度转化为推进机关治理制度创新、治理能力提升的实际成效。还设立3处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拓宽党性教育渠道。

  立足新时代机关党的工作新职能新定位,省委常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于丛乐带头深入调研,以《推动青海省直机关党的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机关党建研究》撰文,在《旗帜》发表《争做“三个表率”创建模范机关推动省直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署名文章。《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获全国调研重点课题一等奖;《健全和完善机关党的建设制度研究》课题报告荣获全国机关党建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为抗击疫情捐款285.95万元,在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216人。省直机关涌现出受到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的先进集体51个、先进个人120名。 (作者:宁亚琴)

  省发展改革委

  一大波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

  “西宁至成都铁路建设开工”!2020年9月28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我省第二条高速铁路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西成铁路是国家进一步完善西部铁路网,提高青甘川通达度,推动兰西城市群、成渝经济圈互联互通的重要项目,它的开工建设在我省重大项目建设中意义非凡。

  不仅西成铁路,去年格库铁路开通运营,西宁机场三期、国道格茫公路等重点项目开建,中复神鹰碳纤维等项目加快推进……面对疫情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20年全省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加大马力,190项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省发展改革委在战疫情、促复工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达成了一个个建设新成果,勾画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新图景。

  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舒适感越来越强。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工程完成任务,启动三江源清洁供暖试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任务……建成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青豫直流工程通电,全省绿电再次刷新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在优供给促转型之路上我省毫不懈怠,清洁能源“风光”无限好,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清晰。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带来不小挑战,如何回应民生关切?我省首先锚定脱贫攻坚收官目标,全省53.9万人实现脱贫。同时,全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菜篮子”生产供应稳定……基本民生有保障,百姓心里更踏实。 (作者:啸宇)

  省教育厅

  货真价实减负赢得点赞声一片

  2020年青海教育值得点赞的地方很多!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212所,开展学前教育先进县创建和薄弱县提升行动,全省45个县市区中已有32个实现了全面普惠,全省普惠园占比97.7%;我省成为全国第24个以省为单位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检验收的省份……

  “要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得加重教师负担;不得把政府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强加给学校和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感觉2020年最开心的就是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上述‘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的18条措施’……真是太给力、真是给老师减负减到点子上了!”西宁某中学高一3班班主任刘老师开心地说。

  “学校不得超量布置作业;要留足作业时间,不得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布置作业;要充分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学校不得将作业布置给家长;不准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我是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我感觉2020年咱们教育办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制定出台了上述‘给学生减负、给家长减负’的货真价实的政策措施,让我一下子感觉到‘娃娃苦、家长累’的难熬日子就要成为历史了。在此我要给咱们教育部门点个赞!”西宁市城西区某中学一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道。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全省大中小学春季学期在全国率先开学复课,130万师生回到学校,提振了社会信心,有力带动促进了各行各业复工复产。 (作者:得舟)

  省生态环境厅

  青海蓝绿空间占比超过七成

  “当山川绿碰上青海蓝原来这么美,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青海的印象!”跟众多初来青海的游客一样,江苏籍游客刘念慈迫不及待在朋友圈晒出蓝天、碧水、净土等各种绿色生态美景。

  “青海污染防治攻坚战下大力动真格,蓝天白云、碧绿草原、清澈河湖,就是最有力证明,这样的青海,美得让人心情愉悦,美得让人心旷神怡。”西宁市民刘慧颇为骄傲地说。

  从“黄河干流、青海湖及湟水流域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到“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从“‘煤改电’清洁能源替代”到“‘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一个个生态保护大手笔次第铺开,让青海大地处处生机盎然。

  去年以来,青海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解决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7.2%,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2020年,列入《青海省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1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劣Ⅴ类断面为0。全省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一方净土安民心。随着净土“保卫战”号角吹响,认真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累计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4515个、实现省域全覆盖。 (作者:樊娅楠)

  省人社厅

  青海这份就业成绩单了不起

  “去年青海人社最大的亮点是什么?”记者问。

  “最大的亮点是就业!”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定邦的回答十分有底气。

  这底气何在?王厅长拿数字来说话——

  去年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18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1.58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6万人次,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106.3%和116%;城镇登记失业率2.1%,控制在3.5%的年度目标之内……

  不得不为这份就业成绩单点赞!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在各方面都把就业放在首位,制定出台了促进就业、支持就业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落实得好、落实得到位。”王厅长表示。

  人员流动不畅,用工需求减少,疫情让农民工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青海一系列保就业的助企纾困帮扶政策相继落地,让农民工就业的蓄水池稳了起来。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疫情后,专车、专列、包机,将农民工“点对点”输送到务工岗位上。应用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用工对接平台,联系未返岗农民工比例达到98.2%,位居全国前列,人社部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通报表扬。

  在稳就业“四送”专项行动中,全省累计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482场,组织5360家用工单位提供岗位14.58万个;累计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28.03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73亿元;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资金6.07亿元。

  这些举措成效明显,被国务院作为第七次大督察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

  有就业,群众才有生活来源,才有底气消费。就业稳住了,市场才能稳。稳就业,青海的做法令人称赞! (作者:张永黎)

  省工信厅

  数字经济激发青海发展新活力

  在广州客商唐尤看来,在青海做生意,便捷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他们省了不少心,157项业务可通过网上办结,在疫情期间,政府千方百计为企业减负,真正为企业着想,让很多外地客商感受到了一份温暖,大家都把这里当成了投资热土。

  青海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

  首次将青洽会搬到云端,让更多客商看到青海独特资源和优势,通过云端招商,我省签订各类合作项目240项,涉及资金1035亿元。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举措,全年招商到位资金达到609亿元,超过目标任务9亿元。

  去年以来,省工信厅攻坚克难保障防疫物资、全力以赴推动复工复产、紧盯目标服务企业、开放合作扩大青海对外影响、夯实基础培育数字经济……为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实干担当的合格答卷。

  依托青海冷凉气候和电价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首次线上实现招商、企业在云端工厂实现智能生产、“智慧大脑”指挥城市运行……数字经济迸发出了引领时代的巨大能量。

  疫情期间,物资保障成最大难题。省工信厅扩大采购、启动产能、科学调拨,累计采购2.94亿元应急物资,支持9家企业建设52条口罩生产线,最大限度保证了全省防控一线,为我省“五个清零”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把为企业出实招、竭尽全力服务企业当作最大的责任!全力以赴复工复产,多渠道累计降低企业成本118.58亿元,全省开复工率位居全国前列。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目前,中复神鹰1万吨碳纤维、亚洲硅业3万吨多晶硅等177个工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作者:芳旭)

  省财政厅

  为青海战疫中的财政力量点赞

  2020年12月底,青海财政收官,数据显示: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8亿元,增长5.6%;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933.3亿元,增长3.7%。

  5.6%!抗疫之年,青海顶住冲击,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回顾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全省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青海率先在全国出台疫情防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战时资金预拨结算机制,开通资金支付绿色通道,简化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流程,加快资金拨付使用。

  战疫支出紧迫,青海累计下达抗疫特别国债、补助资金等33.57亿元,确保前方“粮草”充足。

  33.57亿元!“这笔资金安排得非常给力,这也为青海疫情防控开辟了绿色通道!”

  省财政全面发力,为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带来了信心,注入了动力。

  ——严格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开复工27条政策措施及22条补充规定;

  ——细化分解保障政策,出台了涵盖减税降费、减租减息、贴息补助、复工复产补贴等12类38项财税支持政策;

  ——为各类市场主体让利85亿元以上,企业税费负担和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提前下达资金129亿元,有力保障了全省重大项目及早开复工,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一项项财税政策密集出台,一笔笔财政资金高效直达,为全省战疫赢得了主动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月内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两个月内转入常态化防控,在全国率先实现确诊病例清零、密切接触者清零、疫点清零、重点防控区清零、非重点防控区清零“五个清零”,为全国夺取和巩固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重大胜利成果作出了青海贡献。(作者:张永黎)

  省法院

  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走过2020

  “顺利审结了一批关注度高、案情复杂、审理难度大的大要案,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效果。”青海法院的2020年注定不平凡!

  一年来,青海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指导下,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审判质效逆势而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清积案、提效率、促均衡”专项活动,结案率、结收比与去年同期相比进一步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扎实开展“六清行动”,“打财断血”成效明显。

  重大案件审理值得肯定,依法妥善审理省投集团、盐湖股份和华鑫水电破产重整案等重大案件,服务保障全省经济发展。提前介入木里矿区非法开采刑事案件,坚决扛起生态保护司法责任。依法审理董金明、白顺兴等职务犯罪案件,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生态环境审判亮点突出,三江源生态法庭运行良好,审理的一起非法猎杀野生动物案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全媒体庭审直播。挂牌成立祁连山生态法庭,积极参与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规范化管理取得实效,以审判精细化管理促进案件质效提升的“黄南经验”被最高法院和省委改革办转发推广,通过加强信息化应用评估考核,促进全省法院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水平。

  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多元解纷机制不断完善,一站式建设进展良好,集约送达工作成效明显。(作者:徐顺凯)

  省水利厅

  引黄济宁列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

  深冬时节,蓝天白云尽收眼底,放眼高原大地,一条条灌渠蜿蜒延伸,一汩汩清泉流进万家,一项项水利工程加紧施工……2020年,我省水利人攻坚克难,谋划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引黄济宁工程、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共和盆地及其外围水资源配置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引黄济宁工程可研通过水规总院复审,工程已纳入国家2020-2022年开工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案。

  “大华水库下闸蓄水了,我们农田灌溉、牲畜用水今后有保障了!”湟源县大华镇新胜村村民喜笑颜开。2020年,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渠二期和蓄集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积极推进,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成功截流。诺木洪、大河滩水库工程开工建设,马什格羊、大华水库等3座水库下闸蓄水。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幅绿水青山、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在高原大地铺展开来。去年,我省发布2020年1号省总河湖长令、2次黄河河湖长令,启动“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401项,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同时,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完成3583条河流、242个湖泊管理范围图上划定工作。

  江河安澜,人民平安,全省水利系统水旱灾害防御有力有效,成功应对了黄河编号洪水和多次强降雨过程,编制完成湟水河、西宁市城市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和20个城(镇)、57条河流、33座大中型水库超标洪水防御预案。29个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作用有效发挥,省管136座水库安全度汛。 (作者:小蕊)

  省交通运输厅

  高速时代缩短时空距离

  阡陌纵横,路网密布。摊开地图,一幅波澜壮阔、四通八达的立体大交通网在青海大地越织越密,有力推动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

  “来青海自驾游真的让人感觉既便捷又舒心,便捷的是道路畅通无阻四通八达;舒心的是道路两边的路域环境卫生整洁、路边的公共厕所干净方便。”来自山西的自驾游爱好者王先生在青海体验后对青海的道路赞不绝口。

  过去一年,因为知道“要致富、先修路”的期盼有多深,知道“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的责任有多重,青海交通人披荆斩棘,从未松懈。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道路,一座座跨越江河的桥梁、穿山越岭的隧道相继建成,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康庄大道”。国道G569线曼德拉至大通公路宁缠垭口至克图段(仙米至克图段)、克图至大通段通车后,我省北部出口又添一条新通道;国道G572线塘格木至切吉段公路、省道S312线玛多至色吾沟公路、省道S218线河南至鄂尔哈斯桥(青甘界)公路的建成通车,便捷了沿线广大群众出行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更加富足、更加幸福的大门。

  去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30.34亿元新开工建设一大批公路;投资4.83亿元开展了国省干线公路病害整治102万平方米,实施路域环境整治8025公里;在高速、国省干线沿线公路共建设147座厕所方便游客……随着高速时代缩短的时空距离,让“说走就走”的梦想变为现实。(作者:一丁)

  省民政厅

  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从全省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政民生实事,给群众生活带来温暖而有力改变。”这是一名老民政工作人员年终总结上的一段话,这也是2020年我省民政工作一份暖心成绩单。

  2020年,我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年度工作安排部署,扎实抓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落实,努力以民政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全省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一:持续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640元/月,农村低保达到4800元/年,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达到960元/月;探索开展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建成运行民政专项资金监管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全省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

  幸福指数二:组织实施17个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新建项目、72个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能力提升项目和2个普惠养老城企联动项目,目前全省共有专门养老服务设施2157个,拥有社会养老床位26731张,护理型床位达到20%。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3家,覆盖率达到56%,农村互助幸福院1611家,覆盖面达到39%。

  幸福指数三:全面建立“基本报酬+4项补贴”村“两委”成员年度报酬体系,主要负责人年度报酬平均达到3.69万元,最高达到6.48万元。统筹利用1500万元开展民政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试点工作。安排省级奖补资金5000万元建设95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者:王琼)

  省检察院

  啃下硬骨头,让正义永不缺失

  在全省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表彰大会上,代表“8·07”涉黑专案作交流发言的张晓红在讲述办案经历时几次哽咽。“8·07”案案情重大复杂,涉案人员众多,社会影响特别恶劣,被列为全国扫黑办、高检院、公安部联合督办案件。

  阅卷500余卷、提出补充侦查意见和检察建议300余条、公诉团队奔赴省内外10余个看守所提审、审查违法犯罪事实50余期,完成2000多页近100万余字的审查报告、制作830页的示证幻灯片、公诉团队400多个日夜奋战、认罪认罚适用率达95%……随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张成虎、马成及其他组织成员的公开宣判,这起涉黑案件,以被告人认罪悔罪圆满告终,胜利的成果着实来之不易,正义得到了伸张。

  在2020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年,检察机关敢于啃下硬骨头,使涉案人员达39人的“8·07”案得到相应的处罚。还有“袁氏兄弟”等30人、丁某等27人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案等等,都是正义永不缺失的力证。

  “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助力疫情防控,依法准确、从快办理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案件;开展案件百日攻坚,检察环节案件清结任务全面完成;深入推进司法救助支持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司法救助省域全覆盖;制定服务“三江之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高质高效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成效。”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董�F说。(作者:严进芳)

  省农业农村厅

  青海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在去年有着特殊意义。”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玉虎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那青海如何端牢饭碗?”记者问。

  “去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王厅长给记者看了一组数字。

  ——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35.05万亩,较国家下达指标增加15.05万亩;

  ——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7.42万吨,是近6年来最高的一年,连续13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较国家下达指标增加1.19万吨。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一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也引发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经多方努力,全省粮食迎来丰收,给青海粮食安全、老百姓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碗中装好粮,首先要守好耕地“红线”。去年,青海严守831万亩耕地保有量和6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完成了2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77万亩。中央和省财政今年安排种植业项目资金15亿元以上, “鼓干劲、稳脱贫、迎小康”万名干部下乡和“三抓六落实”行动,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碗中装好粮,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全省5000多名“三农”干部队伍深入一线扎实服务,进行督导检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300万亩,加强良法良种良技配套,集成推广应用组装配套增产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9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代耕代种联种联耕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多样。

  “青海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王厅长说。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端牢饭碗,颗粒归仓! (作者:张永黎)

  省卫生健康委

  百姓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忘不了2020年2月26日的一幕:这天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南支医杂多医疗队普外科医师和杂多县医院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的合作下,为杂多一患者成功完成全麻下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前,青南地区许多急危重症患者只能转诊,前往州级或省级医院就诊。现在,省上各个医院派下来的优秀的医疗专家可以为青南地区的百姓在家门口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青南支医,给当地百姓带来健康福利。

  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和宣传司指导,《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主办的2020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推介活动中,青海青南支医,聚合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获评十大新举措之一。201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统筹调剂全省各地、各行业事业单位编制,由编制、人社、财政和卫生健康多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创造性建立青南地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动态编制周转池,将调剂的编制分配给12家省级公立医院,增加省级公立医院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从省级公立医院选拔与增加编制数相同的业务骨干派驻青南地区3州14个县20家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青南地区组团式对口支医关系,持续提升青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至2020年底,青南支医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各支医团队帮助受援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成效,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受援医院的门急诊、住院人次明显增加,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作者:王紫)

  省林草局

  绿化844万亩,青海人满眼绿意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作为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和率先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去年,我省不断加快国土绿化力度,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844万亩,治理黑土滩88万亩,退化草地补播317万亩,4.99万名生态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安了家。

  南北山,满山遍野绿意盎然、青翠欲滴,各种叫不上名儿的小鸟穿梭其中,唱着清脆的歌儿,将这里当成家园。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在超额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开启大规模国土绿化新征程,全面开展植树造林,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治理黑土滩88万亩,退化草地补播317万亩,沙化草地16.8万亩,治理退化草地50万亩,荒山荒坡5万亩。如今,树绿了,花儿艳了,空气好了,漫天黄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青海人一出门就满眼是绿。

  冬日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酷寒无比,每天清晨,生态管护员昂拉就会背着干粮,开始55公里的徒步巡护工作。他最喜欢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他说,生态环境变好了,来这里定居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这让他最开心了。如今,祁连山国家公园已监测到雪豹、黑颈鹤、白唇鹿、野牦牛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棕熊、岩羊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4种。 (作者:芳旭)

  省应急厅

  健全应急管理给群众稳稳安全感

  走进商超,每层楼的消火栓柜里,消防器材一应俱全;

  走进小区,绿地、停车位、休闲设施建设均为消防通道让道;

  走进学校,一场地震演练正在进行,学生们有序撤离,整个流程即熟练又快速;

  走进工厂,登记、测温、换防静电服,一整套严格的安全措施步步到位;

  ……

  无论是生活区、商业区,还是工厂、学校、机关单位,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城市建设中,应急救援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让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增强。

  “过去一年,虽然困难重重、挑战不断,但全省应急系统坚守责任担当,严守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提高救援能力,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竭力保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省应急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今年汛期,面临黄河上游来水多、流量大等严峻形势,应急号角再次吹响。通过及时启动调整沿黄地区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最终确保全省重要水库、堤坝未发生重大险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应急系统听从号令投入斗争,通过加强救灾物资保障和消杀物品生产企业、定点医院安全服务,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安全。

  守住群众安全关!过去一年,全省应急系统通过综合运用集中整治、考核巡查、专项督查、指导服务等方式,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时段,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面基本盘。

  争当应急铁军!过去的一年,各级应急部门不断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建成,航空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应急救援水平有了新提升。 (作者:张国静)

  省商务厅

  青海特产乘国际班列走向全球

  “线上线下活动丰富,无论是买车、购物或者聚餐,都有优惠,不仅如此,我们青海人不出省就能体验到全球时尚,而我们的一些特产也能搭乘国际班列销往全球。”过去的一年,全省商务系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消费稳定回升,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去年喜提新车,用上了咱们省发的2000元汽车电子消费券,便宜不少,真给力!”西宁市民叶女士乐呵呵地说。2020年,我省出台促进汽车、油品等商业消费专项政策措施,开展惠民暖企、消费促进月、双品网购节、享网购等线上线下系列促销活动,线下传统消费逐月恢复,网络消费持续扩大,线上线下实物消费总规模基本恢复至2019年总体水平。徜徉在唐道637感受都市繁华、漫步在力盟商业步行街体验悠闲时光、畅游在新千丝路风情街品味人间烟火、走进新开的王府井大象城和吾悦广场感受“吃购玩”一体化……每一处商业综合体都让城市增色,让群众流连忘返。去年,我省商务部门积极推进商业步行街升级改造,评定3条省级示范步行街、2条特色步行街,新(改)建3个农贸市场和一批品牌连锁便利店,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不仅如此,我省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跑出“加速度”。2020年,我省合同利用外资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属5年来次高),一大批产业类、服务类项目落地。同时,西宁综合保税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进展顺利。搭乘着一列列国际货运班列,青海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去年,我省开行7列铁海联运班列和2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超过前4年总和。 (作者:小蕊)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以实际行动践行军人本色

  用五句话来概括总结我省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简单又明了。

  第一句:关键时刻不缺位

  以实际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回”的军人本色,疫情发生后,我省及时行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广大退役军人为湖北抗疫一线共计捐款90万余元,仅全省军休人员捐款50万余元。

  第二句:体系建设很扎实

  在全省3576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面建立,实现实体化运转的基础上,全省所有县级以上服务中心均建成“退役军人之家”。筹措3000余万元,为基层服务中心配备服务用车、购置办公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第三句:体贴入微促就业创业

  开展全省退役军人网络招聘月活动,累计发布线上招聘活动300场次,提供用工岗位10万余个;举办“青海省2020年度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就业网络专场招聘会”,组织近50家企业进场招聘,全网浏览量突破3000人次。

  第四句:思想引领新征程

  召开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表彰大会、全省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命名表彰了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成立55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441名志愿服务队员,在多个方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贡献力量。

  第五句:不断提高抚恤优待水平

  从2020年8月1日起,再次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增幅达10%。建立青海省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为特殊困难退役军人提供兜底保障双保险。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活动,完成913名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同志纪念章发放。 (作者:王琼)

  省扶贫开发局

  青海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2020年4月,青海脱贫攻坚战场传来喜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至此,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青海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作为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兑现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聚力攻克“三区三州”和六盘山地区深度贫困堡垒,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住上二层小楼,温暖又干净,看病容易不说,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的兔尔干新型农村社区,处处呈现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脱贫户曹成海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高兴地说。

  “以前吃的是窖水,洗完脸的水还要喂牲口,更舍不得用水洗衣裳。如今,自来水接到了院子里,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水看着都解渴!”说起吃水变化,海东市互助县东山乡吉家岭村村民李长荣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想不到开业仅两个月第一年承包费30万元就已到账,其中60%用于贫困户分红。”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乡文巴村村委会主任德季加说,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携手决战贫困的坚强力量不断汇集青海大地。短短数年间,脱贫攻坚带给青海跨时代改变,曾经深度贫困的高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走在青海农村牧区,错落有致的搬迁新居、幸福洋溢的朴实笑脸、从无到有的扶贫产业园……无不诠释着“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作者:樊娅楠)

  省文化和旅游厅

  285亿!青海美景赚足眼球

  2020年我省文旅行业经历了全面停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闯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复工率达100%,实施514个文旅项目,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5亿元。

  青海人游青海、精品线路成打卡地、青绣创出品牌、文化遗产成瑰宝……一个个文化旅游项目为我省文旅事业描绘出点睛之笔。

  复苏青海旅游,带动旅游消费,2020年4月随着“青海人游青海”活动启动,纯净的茶卡盐湖、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灵秀的坎布拉等景区迎来了第一拨游客。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青海的餐饮旺了,住宿火了,旅游商品脱销了,青海旅游产业实现100%复工复产。茶卡盐湖、东台吉乃尔湖,这一片美丽的净土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客人,“十月黄金周”期间我省迎来游客3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9亿元,领跑全国文旅行业,为我省复工复产打赢了漂亮的一仗。大美青海再次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7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有不少是热门“打卡地”,一批赏美景、尝美食、享民俗、品文化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产品备受青睐,消费“成绩单”持续刷新,累计带动10.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了加强沿黄旅游合作,我省全面编制“十四五”文旅发展、黄河文化等专项规划,与援青及深圳等11个省市文旅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海东、黄南、海南等市州签订厅地共建协议,推进区域合作,打造青川、青藏、青疆文化旅游线路,让更多游客爱上青海壮美的景色。 (作者:芳旭)

  省残联

  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残疾人

  这是一份很“暖”的成绩单!

  全省22489户,3683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绝对贫困清零;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3110人;2753名残疾人得到托养照护服务;为11.48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为7.55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共计资金1.99亿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20年以来,省残联紧紧围绕总书记关于残疾人工作重要论述及批示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残疾人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有效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要把党的惠民政策送到残疾人当中。2020年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61亿元,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绝对贫困清零。2020年,省残联配合民政部门,将26177名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2753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照护服务。为55615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服务率98.83%。高质量完成26934名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和3444名残疾儿童免费康复服务两项民生实事。为全省242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补贴72.6万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96%以上。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150余人次。年度156名残疾考生被省内外各类院校录取,本科录取率达35%,残疾人受教育水平逐年提升。(作者:王琼)

  省医保局

  一降再降!百姓乐享医改红利

  均价从1.3万元降到700元,我省患者用上“地板价”的冠脉支架;

  糖尿病患者一年服用降糖药阿卡波糖费用仅需约195元,较往年节省了2062元;

  46种国家基本药物、医保目录药物,最高降幅99%;

  人工晶体带量采购平均降幅44%,最高降幅85%;

  冠脉扩张球囊平均降幅92.23%……

  药价一降再降,青海百姓乐享医改红利,群众得到的实惠随着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的扩大越来越明显,广大人民群众的医保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我以为一个冠脉支架要一万多元,一次装了3个,对于我们从州县农村来的打工人来说‘不堪重负’,当医生告诉我,我赶上了国家集采,降价后每个支架只要几百元,我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非常感谢国家对我们患者的关心和厚爱。”从互助来西宁打工的郭明告诉记者,1月1日因急性心梗,他接受了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共植入了3个冠脉支架,医保报销后每个支架自己只需承担300多元,医改解决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省医疗保障局自成立以来,通过参加国家组织集采、开展省级集采和加入省际采购联盟三管齐下,全省集中采购的药品和耗材品种范围逐渐增加,累计年节约采购资金达10.89亿元,不仅显著降低了群众药费负担,也极大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部分零售连锁药店也加入了药品集中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初步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医护人员得激励、党和政府得民心的改革目标,达到了政策可落地、企业可接受、医院可执行、患者可放心的预期效果。 (作者:刘瑜)

  省科技厅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2020年10月31日,科考队员在我省三江源地区阿尼玛卿海拔6000米冰川钻取点成功钻取170米高质量山地透底冰芯,是首次在北纬35°发现海洋性冰川,填补多项科研空白,并成为青藏高原尤其三江源区自然环境历史演化的宝贵科学资料。

  省科技厅过去一年令人瞩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突破,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数据通道打通;5个天文望远镜项目落地冷湖,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多能互补发电基地,首座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电站并网发电;研制成功国内最大吨位的多功能模锻压机重大装备,建成蓝宝石、光纤预制棒等新材料生产线。国际首条高品质多晶硅万吨级生产线和世界最薄的万吨级电解铜箔,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春油菜、马铃薯、牦牛藏羊高效繁育和“黑土滩”治理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目前,全省共有科技型企业457家、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8家,各类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68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青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莫重明说。

  大批科技成果的取得有力展示了我省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作者:严进芳)

  省住建厅

  高原美丽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

  省会城市西宁,扩大了,城区面积扩大40多倍;长高了,在建最高楼达303米;变绿了、更美了,百姓感受深刻!

  海东市这个年轻城市迸发出生机与活力,马路宽了、环境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

  楼房高了、街道宽了、店铺多了、人气旺了!西海镇居民马如良感慨着:“西海镇有了小城市的模样。”而这仅仅是海北州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

  ……

  过去一年,青海住房和城乡建设交出喜人的成绩单,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为抓手,做了许多为青海增光、为人民造福的工作。

  “青海城镇化进程迈入快车道,无论是省会城市西宁,还是各州的小镇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07.72平方公里;城市、县城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县域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33.05%、18.77%;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17.89公里;西宁市已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1.61平方公里,达到国家级节水城市标准。

  过去的一年,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紧抓国家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开启了全国高原美丽城镇创建的新步伐,全省67个城镇实施了美丽城镇建设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惠民,多年来,一批批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绿色建设开辟新路径,独具特色的建筑让农牧区百姓住得更舒心。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大批知名房企落户青海。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青海省城镇化进程迈入了快车道。 (作者:张国静)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三江源区域雪豹增至千余只

  “三江源国家公园有883平方公里的冰川雪山,有29842平方公里的河湖湿地,有86832平方公里的草地,有495平方公里的林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说起三江源的山水林草如数家珍。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去年10月1日,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发现了雪豹,10月7日晚,又有一只成年雪豹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次是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果洛州玛多县境内。雪豹频频闯入人们的视线,让我们看到,随着我省生态向好和社会保护参与度的提升,三江源地区、祁连山片区的生物数量不断增加,栖息环境进一步改善,雪豹种群正稳步增长。

  雪豹素有三江源生态建设晴雨表之称,目前中国是全球雪豹最大分布国,涵盖其60%的栖息地。去年以来,在三江源区域,旗舰物种雪豹种群数量骤增至千只,被全球学界公认为世界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藏羚羊个体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2万多只恢复到2017年的6万多只;首次发现欧亚水獭、金钱豹等珍稀濒危物种,黄河源园区监测到黑狼等稀有物种。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7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2种,省级保护动物30种,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29种,中国特有鸟类15种。(作者:芳旭)

  省科协

  科技扶贫,科协服务半径越来越大

  2020年省科协用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面展示了一年来全省科协工作取得的成效。

  2020年,我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稳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指导各省级学会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近170余场(次),7月14日,“2020年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在西宁开幕,省内外院士专家和企业家们共同探讨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制定《青海省科学成果奖奖励办法》,全力推进评选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实施省科协中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完成10名中青年托举对象的中期评估工作,建立了分领域、分层次的全省骨干科技工作者档案信息库。

  “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意愿,依托省农学会、省预防医学会等成立百人专家组,精准对接,在农技协及群团扶贫点进行一对一帮扶,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不断做好精准的对接服务。”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张晓蕾说。组织实施2020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38个,在农村建设科普示范基地14个,实施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推广服务项目18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农牧区群众增产增收。持续推进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两个对口帮扶村脱贫成效巩固工作,增强农牧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提升共建效果。

  如今,“生态科普”已成为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一个品牌,扶贫地区配套农村助学科技馆建成58所,补齐贫困县科学基础设施。科协组织同时向基层延伸,已有企业科协11个、园区科协3个,进一步扩大了科协组织的有效覆盖面。(作者:严进芳)

  省老干局

  用真心真爱温暖夕阳红

  “如何让服务和管理工作呈现出新意焕发生机,成为每一个在这里服务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近日,记者前往省老干局采访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为了积极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2020年,省委老干部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把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作为突出老干部工作政治性的重要抓手,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

  围绕决胜脱贫攻坚年工作,在全省老干部中间深入开展了“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专题调研和“我为乡村振兴献计”座谈会,反响强烈;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广大老同志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爱心捐款捐物、参加志愿服务、笔墨传情等形式,主动融入疫情防控工作大局,用实际行动汇聚起了助力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仅去年年初,收到老干部捐款262150元,收到为抗击疫情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360件,摄影作品58件,诗歌文章52首(篇)。

  去年,在离退休干部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了“迎七一·银发初心写芳华”全省离退休干部文艺作品网上展评活动,共收集展出全省8个市州和部分省直单位报送的老同志书画、摄影、诗歌等文艺作品760幅,9400余名老同志在“青海老干部”手机APP的11个活动专场中投票325160票。这次活动充分展示了全省老干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突出了银发初心写芳华的政治担当,实现了我省利用网络组织老干部开展正能量活动的“零突破”。 (作者:王琼)

  省地震局

  地震安全需求获得感全面提升

  时间的齿轮倒转回2010年4月14日,玉树州在一场7.1级的地震后,让24万多群众陷入恐慌、无助、悲伤、痛苦……10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进这里,曾经的山河破碎之地,已经涅��重生。党旗国旗映红蓝天,藏式新楼参差林立,商户如云,城市如画……

  “如今,我们住进了新房子,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和自来水,出门有公交车,出远门有高速路,还能坐飞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家园、没有新生活!”智扎才仁感激地说。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领导支持下,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随着“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12个新建站点建设任务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76个台站土建和350个一般站设备安装及数据接入,全省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制定了第一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确定”和“影响地震观测环境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审批”纳入在线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全年完成2570余个项目审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全部新建台站、改造台站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

  过去一年,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防震减灾融入“大应急”工作体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需求的获得感有了全面提升。 (作者:张弘靓)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青海金融传递温暖收获感动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人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传递着温暖,收获了感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说。

  这份感动,来自于中小微企业深陷困境时,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第一时间上门为企业融资解难,与企业共克时艰,助力复工复产;这份感动,来自为了让百姓享受足额、便捷金融服务,不辞辛劳上门服务、走村窜户……

  回首2020年,青海农牧生产资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内心充满感动,在资金紧缺令他一筹莫展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青海省分行投放2000万元化肥储备贷款,保障了春耕期间我省的化肥需求。

  过去一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全省金融系统紧抓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主线,强化金融“输血供氧”,打出一系列纾困惠企组合拳,支持市场主体活力复苏,助推经济企稳回升,为青海经济恢复性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各金融部门、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措施126项,梳理专项产品112类,全力支持市场主体融资纾困。2020年1-11月,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3712.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057.5亿元,同比增长39.83%。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融资290亿元,同比增长76.6%。在优化信贷结构上下功夫,大中型企业同比增长1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7%;在推动“降费减息”下做文章,各金融机构为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降息让利贷款约1790.2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让利逾19.63亿元。同时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银企对接会和融资协调会40余场(次),达成意向融资逾100亿元。 (作者:小言)

  省税务局

  74.8亿!减税降费助企业爬坡过坎

  2020年,“减税降费”成为积极财政政策中的绝对热词。

  74.8亿元!这是2020年青海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的总规模。在这个特殊之年,一揽子政策红利被释放,越来越多的惠民利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

  “景区盛况再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离不开税务部门优质服务。”青海一文旅企业负责人李健康说,税务部门以非接触式“一对一”精准辅导,公司申请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共计927万元,仅社保费就减免了200万元。

  “74.8亿元的减税降费可谓前所未有,如此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有力支撑了‘六稳’‘六保’,为那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送去了及时雨。”省税务局收入规划核算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了解到,2020年,我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74.8亿元。其中,2020年出台的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9.47亿元;2019年年中出台政策在2020年的翘尾新增减税降费35.4亿元。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7批28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各地税务机关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在减税降费助力下,全省市场主体稳步增加。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48.04万户,同比增长11.9%,其中企业增长13.5%。(作者:王瑞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138714文章数 311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