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农村改革!必须要有底线!不能断了农民的退路?

0
分享至

回顾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从农业税赋到土地财政,农民为中国现代化的积累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论断,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牺牲农村牺牲农民的发展现状,明确工农城乡的平等地位。

2020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遭遇全球疫情爆发,多重压力下,不仅对农业农村释放的红利有限,还可能加大对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吸取的力度。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农村改革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农村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探索是永恒命题,但也应该有几个必须坚守的底线:不能把乡村振兴的战略远景当成可一蹴而就的政绩,不能偏离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改革底线,不能因消灭村庄而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防线,不能偏离人的现代化而断了农民的退路,不能偏离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向而断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能否坚持的现实问题,也是党中央战略决策能否贯彻执行的风向标。

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间流动,这种“两栖人”、候鸟现象,在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历史时期都会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对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但就业不稳定、难以适应城镇要求或不愿落户的人口,要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使他们在经济周期扩张、城镇对简单劳动需求扩大时可以在城市就业,而在经济周期收缩、城镇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时可以有序回流农村。

当下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关键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在城市定居的农民,还是在乡村常住的农民,或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发展大气候的影响,如果未融入城市很可能随时回归乡村;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会根据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城乡之间作出理性选择;在乡村常年居住从事农业的农民,仍可能创造条件使自己或下一代流向城市。

眼下在乡村居住的农民,以后就一定还是农民?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现在不返回乡村,过几年会不会回归乡村?有的村庄现在出现衰落未来会不会繁荣?因此,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是从不稳定、不规范逐渐向稳定和规范转型。在这一进程中,最关键的是绝不能断了农民自由选择的退路。

中国有近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接近美国全国人口规模。城市既有市民也有农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部分农民工长期不能市民化,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返乡艰难又留城无望,就不仅会导致大规模返贫问题,更可能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逆转。

7月20日,江苏南通如皋市长江镇五零社区书记丁媛晶在葡萄园直播推销农产品(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某种程度,所谓的“空心村”“空心房”也是许多农民工的退路,在工业化、城镇化没有把农民工完全转化为市民之前,地方官员最好别紧盯着这些土地。因为,一旦大量农民工遭遇就业困难,又没有退路,中国社会能否承受?

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之外。一方面,要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把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财富回报农民,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社会保障这“三基”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而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来获得城市的独自繁荣。另一方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尽快解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的定居落户问题,为农民自由选择城乡打开通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欢乐小农民
欢乐小农民
带你多一个角度看农业
538文章数 41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