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李均:润泽陇原的现代都江堰

0
分享至

一项值得让无数人为之自豪的工程,至今仍让当年那些亲历者激情高涨,难以忘怀。这就是引大入秦工程。这项跨流域引水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从甘青交界处的天祝天堂寺引大通河水东调,利用自然地理落差,跨庄浪河流域,引水灌溉永登秦王川地区,它是甘肃人民战天斗地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体现甘肃精神的形象丰碑,被称为“西北都江堰”和“中国人工地下长河”。“开天门,辟地穴,越津通流,成就几千年好事,功盖秦川,光照日月千秋;凿祁连,穿走廊,跨河引水,滋润百万亩良田,德泽陇原,惠及子孙万代”,这是引大工程的真实写照。翻开近代史籍,有记载称“苦瘠甲天下”“十年九旱”“水比油贵”“草根树皮掘食净尽”等,可谓那个年代甘肃多数地方人们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这项千秋伟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许多奇迹,在崎岖坎坷的陡壁峭岩上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重温历史是为更好把握现在、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引大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我因曾担任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局长(指挥)、党委书记,与这项伟大工程结下不解之缘,感觉非常荣幸、无尚光荣。亲眼见证了它的伟大。在“引大”工作的岁月里,每办成一件大事、解决一个难题,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是引大工程成功的根本和关键,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亲身参与了它的成长。自己带领引大管理局一班人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老一辈建设者的不平凡经历中,不断汲取养分、积累经验,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弘扬传承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齐心协力把引大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亲自推动了它的发展。引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始终着眼全省大局调整思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全面推进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兰州新区供水调度中心、非农水价改革等大事要事,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显著成效。

雄关漫道真如铁——举步维艰的抉择之路

引水灌溉秦王川黄土地,一直是本地老百姓祖祖辈辈的期盼和梦想。在秦王川西南方向100公里外,横隔着崇山峻岭,其中就有发源于青海省木里山奔流不息的大通河。20世纪六十年代,甘肃省水电设计院开始勘测设计引大入秦工程。1976年,引大入秦工程被提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议事日程,开始动工建设。1981年,因建设资金短缺,工程被迫缓建。198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重新上马,成立由省长牵头的协调领导小组,组建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1987年,甘肃第一次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外先进技术,工程得以全面复工。1989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专题会议,下定“骑虎不下、背水一战”的决心,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解决了工程建设中许多重大问题,建设进度迅速加快,取得突破性进展。1993年,工程东干一渠宣告建成。1994年,全长86.84公里的总干渠通水成功。1995年,东二干渠全线通水,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之后,黑武分干渠、电灌分干渠等重要工程相继建成。2008年,引大入秦尖山庙调蓄水库、武川水库陆续建成,标志着引大入秦供水结构调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1年,引大入秦工程承担起向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新区“兰州新区”供水的时代任务。2015年,引大入秦工程全面完成竣工验收。至此,这项历经几代人心血、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工程终于向陇原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不破楼兰终不还——披荆斩棘的攻坚之路

战天斗地谁无死,壮士未酬誓不休。从1956年提出引大入秦水利工程设想算起,到1995年通水历时39年,经历了不少艰难曲折。回首往事,引大入秦工程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历历在目。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下,将这一浩大工程确定为“民办公助、土法上马”,上千名农民分段作业,依靠钢钉打眼放炮、铁锹镐头挖洞、车拉肩挑运土,天当房地当床、一把干粮一口水的苦干,但吃多少苦真的不算什么,甘肃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为了能引来水,大家都能舍命。据当年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回忆,有个兰州八中的知青,在中堡插队,也被抽调到了引大工程现场担任队长。1976年8月31日晚,下暴雨,山体突然塌方,将住在干打垒屋内的三人淹没,其他两人被救活,这位知青牺牲了。指挥部在永登县城,给牺牲者开了追悼大会,挽联上写着“开工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沾衣”,纪念这位年仅18岁的插队知青。真是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现在回忆起当初这些建设者们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值得钦佩。除了艰辛吃苦甚至献出生命,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资金、技术、政策等问题,据当年引大总工程师张豫生同志回忆,“干了一辈子水利工程,‘引大’工程遇到的难题是无法想象的。整个工程穿山隧道就有149座,总长达139.86千米,而且特殊的地质条件更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无数建设者的艰苦奋斗,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千锤万凿出深山——缔造奇迹的开拓之路

引大入秦工程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施工等世界性难题,凝结着许许多多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当时水利建设的多个亚洲之最和世界之最。这一工程从一开始就以其非凡的建设技术、建设进度、建设成就载入史册。由日本(株)熊谷组承建的全长15.7公里的盘道岭隧洞,为当时国内和亚洲最长的输水隧洞。由意大利CMC公司承建的30A、38号两座隧洞,为国内率先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TBM)施工,创造了日成洞进尺75.2米和月成洞进尺1400米的记录。先明峡倒虹吸长524.8米、最大工作水头107米,水磨沟倒虹吸长567.96米、最大工作水头65.5米,由两根直径2.65米的钢管并排组成。庄浪河渡槽全长2194.8米,横跨庄浪河、兰新铁路、312国道及汉、明长城遗址,为国内长大渡槽之一。伟大的创举建造伟大的工程。这一工程巧妙利用地理地势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大型跨流域引水自流灌溉系统,是名副其实的“人工地下长河”,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都江堰”。

沉舟侧畔千帆过——续写辉煌的传奇之路

这一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国际招标、国外参与建设的成功项目,是世界银行援华项目的样板工程,是甘肃省迄今为止唯一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水利项目,是甘肃省首次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概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的工程项目,并被镌刻入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的项目,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十大建设成就之一和建国以来甘肃成就地标之一,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的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设期间,胡锦涛、温家宝、李鹏、朱镕基、乔石、李瑞环、宋平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更是精心谋划、果断决策和大力推进,为引大入秦工程提供了坚强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老一辈建设者长年累月坚守在崇山峻岭之间,夜以继日奋战在隧洞深处,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在艰苦鏖战的岁月里,孕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引大精神,也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汪清水天上来——润泽秦川的圆梦之路

一个地方,有了水,就有了灵气,也就有了文明的源头。曾几何时,“拉羊皮不沾草,风吹石头满滩跑”是秦王川的真实写照。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都在想水念水盼水,如何把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充分利用起来是他们的心愿;如何找水、蓄水、引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行动。当年引大工程概算总投资28.33亿元,支渠以上渠线长达1265km,设计引水流量32m3/s,年引水量4.43亿m3,规划农业灌溉面积66万亩、生态灌溉面积7.34万亩,安置移民5.64万人,供水范围覆盖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等地,受益区人口达到200多万人。秦川镇榆川村地处永登县秦王川盆地,作为引大入秦工程移民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榆川村于1996年正式建村安置,村民主要来自周边干旱贫困山区。说起引大工程,榆川村老书记滕生堂很激动,“我们刚从榆中县来到秦王川引大灌区的时候,大家住的是土坯房,看到的是一片砂滩,听到的是刺耳风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榆川村脱贫致富了,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引大工程和兰州新区的建设。”

近年来,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兰白都市圈、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新形势,引大入秦工程功能由当初的发展灌溉、生产粮食、解决温饱调整为统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需求,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800多万元,维修改造干支渠重点部位、险工险段、水毁及防洪设施,使工程安全输水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从“救命水”到“希望水”,引大工程寄托和蕴含的价值太多、体现的意义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品读。

这是翘首期盼许久的“救命之水”。引大入秦工程通水运行以来,灌区农业发展、生态改善、农民生活、城镇面貌都发生日新月异、翻天覆地之变,解决了主灌区40万人和2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昔日的旱砂田变成了水浇地,秦王川当地居民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亩产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通水前的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特别是让来自省内四面八方的5.64万移民,从“挪穷窝”到“拔穷根”,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蝶变”。

这是滋养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以兰州新区秦川镇榆川村为例,有320座蔬菜大棚,有效面积达300亩,种植辣椒、茄子、豆角、番瓜、西红柿等。农产品一半供应秦川镇和新区市场,一半供应东部、和平、安宁桃海市场,产供销服务正在加速完善。现在走进榆川村,到处都是宽阔平坦的硬化道路、特色鲜明的文化墙、整洁怡人的农家小院……全村产业收入达到450万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65%以上,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4平米增加到近30平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8元提高到2019年的10000元以上,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榆川村的改变,只是秦王川这片广袤大地上受益于引大工程而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这是改善区域气候的“生态之水”。引大入秦引来的堪称造福当地的“福水”。据统计,工程自1994年建成通水以来,累计引水29亿立方米。近年来,随着秦王川灌区和兰州新区生态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区域生态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渠路田间防护林网建设逐年发展,造林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0.8%提高到15%以上,小气候明显改善,风沙天气逐年减少,降雨量年均增加50至80毫米,昔日“十里不见树”“电杆比树多”的旱塬,如今变成了“良田万顷、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新型灌区和生态环境优美秀丽的国家级兰州新区。

这是哺育新生城市的“发展之水”。日新月异,生机勃勃,水林相映,房厦交错。从街景花圃,怡人绿地,再到垂柳湖堤,绿水清波,如今的兰州新区,从每一个角度看去,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这一切的改变,都来自于一项水利工程的实施——引大入秦。引大入秦的实施,影响了200多万人和兰州发展的命运,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这是秦王川之幸,也是兰州之幸。从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在短短不到10年时间,一座绿色生态、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绿色新城正在古老的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欣欣向荣,这个巨大成就,引大工程功不可没。

这是凝结甘肃精神的“希望之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雄浑辽阔的黄土高原西部,俯瞰引大入秦工程,犹如一个大大的“人”字,镶嵌在苍茫的高原上。今天,当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足够先进时,我们不能忘记有一种精神叫引大,它的核心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引大人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不畏艰辛、苦中作乐。在引大,这种精神已经内化为全体引大人的共同信仰,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为他们的艰苦奋斗提供着不竭的内生动力。

引大始终把增强工程运行的可靠性、输水供水的安全性作为头等大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靠实各级安全管理责任,工程实现了安全运行目标,以扩大供水总量为突破,以提升工程综合效益为目标,着力优化供水结构,努力开拓供水市场,非农供水与农业供水比例从1∶9调整为4.5∶5.5,水费收入逐年稳步提升,2019年完成引水量2.93亿m,实现各类供水收益6136万元,达工程通水以来最好水平。引大入秦工程累计向灌区及周边城镇供水42亿m。工程的建成运行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改变秦王川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三大目标,同时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兰白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全体引大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强化工程安全运行为主线,以保障“三大用水需求”为重点,以扩大供水总量为突破,以提升工程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以弘扬引大精神为动力,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兰白经济区发展和供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坚守初心,不辱使命。紧扣全省战略大局,把引大入秦的改革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大背景下,尤其是放在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大盘子中来考量、来谋划、来决策。按照“既要巩固好引大现有的发展基础,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在此基础上有进展、有突破;既要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又要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上动脑筋;既要有一股冲劲和闯劲,勇于探索和实践,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既要有正确的工作思路,又要有抓实、抓细、抓具体的作风,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的总体要求,坚守“引大”初心,不辱“时代”使命,努力使引大管理再上水平、发展迈更大步、效益跨高台阶、队伍有新提高。

厚植优势,提升效益。立足水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宝贵精神财富优势形成的巨大潜能,发挥引大工程所处兰州新区及兰白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实现资源向效益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广泛传承发扬引大精神,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持续汇聚,充分彰显宝贵精神财富的时代价值,提升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提升综合效益,统筹协调供水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的水价机制和水权管理制度;坚持节水优先,更加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使供水区各类用水需求均衡发展,供水市场培育取得新进展。

改革创新,再攀高峰。全面改进管理方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自动化管理和精细化调度水平,探索实践工程运行、供水调度智能化,推动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工程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全面优化供水结构,做大供水增量、盘活供水存量,用足用活用好用优水资源;科学分析用水需求和变化趋势,统筹工程受水区域、用水条件,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充分挖掘工程供水能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提供水资源支撑保障,力争城市供水、生态供水比例显著提高,农业和生态灌溉面积稳中有增,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增强内在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供水新格局、新机制、新模式。

瞬间写春秋,方寸留永恒。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引大人将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传承弘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引大精神”,更加自觉主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造福桑梓,继续书写好引大这个“人”字,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每日甘肃网新闻
每日甘肃网新闻
每日知甘肃 一网知天下
105835文章数 252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