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三变+”模式的索洛湾村改革道路

0
分享至

【引言】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在搞好统一经营服务上、在盘活用好集体资源上、在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上多想办法,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探索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一些村班子或是安于现状不想改,或是担心改革风险不敢改,或是改革路子不切实际不会改,一定程度羁绊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拖住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脚步。

在黄陵县城西的大山深处,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带领全村乡亲,积极思变、主动求变、转型聚变,用“三变+”的创新模式,完成了产业模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集体经济由“揭缸见底”向“粮足仓满”转变,群众生活由“贫困落后”向“家道小康”转变,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如今央视留名、全国耳闻的小康村、明星村、“三变”标杆村。

【关键词】

改革 农村 产权制度

一、背景情况

索洛湾距县城47公里,全村116户435人,人均耕地不足2亩。过去索洛湾产业单一、经济落后,可谓是“地少不保收、挑水半里路、雨天两腿泥”,村民过着“玉米换面、靠天吃饭”的困苦生活,盖房子娶媳妇更是难上加难。2000年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超800元,是周边知晓的贫困村。2004年柯小海担任村支部书记后,找准发展的着力点,紧握“变”与“不变”的结合点,挖掘资源优势,通过抓党建、改思路、强设施、建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实村民腰包,推进乡村治理,率先踏出了一条“三变”改革致富路。而今,索洛湾有村办企业5家,年营业额达2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了数十倍。村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增收-小康”的大跨越,塑造了远近闻名的“三变”改革索洛湾案例。

二、主要做法

索洛湾通过“三变+”的改革模式盘活现有资产,经过特色农业、服务业、旅游业三次方向准确把握和转型升级,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形成了多点增收和多元发展相结合、产业深度开发和农民持续增收相统一的产业格局,描绘出“产业兴旺人乐康、公私仓廪具丰实”的美好画卷。

1 “三变+特色农业”

实现温饱梦

2000年左右,村党支部紧抓全县川道产业开发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探索合作经营、以社兴产的路子,迈出农村变革的第一步。

一是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化。将群众零散的70余亩土地通过流转、置换等形式整合起来,发展集中连片的棚栽蔬菜、标准养殖、高产水稻等产业,有效提升了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二是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化。引导群众加入村办合作社,通过上级扶持与社员集资相结合的办法争取资金70余万元,建成25座温室大棚,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推行“产前指导、产中服务、产后统销”的订单式农业,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三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按照“合作社+基地+企业”的模式,2006年,村集体建立蔬菜育苗基地、粮食加工厂等,整合了原有的蔬菜、中蜂、山核桃工艺三个小合作社,成立了“索洛湾轩辕土特产专业合作社”,并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响了“双龙贡米”、“索洛湾蔬菜”、“野生黑木耳”、“双龙玉米糁”等特色品牌,在淘宝、乐购等网络平台上开办网店6个,在西安、延安、宜川等地开办实体店8个。通过多重手段对产业再整理再提升,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让群众看到了实现小康生活的希望。

2 “三变+服务企业”

实现增收梦

2003年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入驻后,村集体抓住发展机遇,以服务企业为突破口,兴办停车场,组建运输队,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的历史飞跃。

一是变“租赁土地”为“土地入股”。采取“村民土地入股、集体经营管理”的形式,将群众原先租赁给企业的土地,通过置换、集中、入股的方式进行整合,建成占地20余亩的停车场,当年收入突破300万元,人均分红5000元。群众尝到了土地入股的甜头,自发地将土地交给村上统一管理,为壮大集体经济盘活了土地资源。二是变“一业独大”为“多业并举”。将农业合作社升级为集体控股、村民入股的农产品开发公司,先后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200吨果蔬冷库、现代化养殖圈舍等农业设施。2007年又将单一的停车场发展为涵盖停车、运输、维修、餐饮、信息等综合性的汽车服务公司。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办企业初见雏形,成为群众长期致富增收的重要保障。三是变“全额分红”为“红利入股”。发展初期,村级合作社95%的利润分给群众。尽管效益挺好,群众也满心欢喜,但随着村办企业的持续发展,力求群众效益最大化,村集体将每年收益的60%进行分红,40%提留村集体,作为群众的入股的资金,不断发展其他产业或改善基础设施,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3 “三变+乡村旅游”

实现小康梦

2013年,村上抓住开发建设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历史机遇,及时投资3000万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相继实施了社区住房、旧村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

一是收入分配的转型升级。村集体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仿古社区,每户只需出资10万元即可购置一套200平方米的商铺,并按照“统一管理、个人经营”的规定发展三产服务业,70%的收益归经营户所有,30%的收益继续作为股金投入集体产业。二是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峡谷寨景区、卡丁车场、沮河漂流、薰衣草庄园等旅游项目,同时将连栋温室、果蔬冷库等以反租倒包的形式承包给致富能人,建成了半亩田生态餐厅、花园餐厅、山核桃工艺品厂等小型企业。三是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按照“市场主导、集体管理、公司运营、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对村办企业进行优化重组,成立索洛湾实业发展总公司,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村办企业和村民结成紧密的利益整体。

三、经验启示

索洛湾的变革也经过艰难和曲折,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可以说他是当下众多农村“三变”改革的“幸运儿”,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会像索洛湾这样“幸运”,但是他们的选择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索洛湾的模式和道路给出我们一些启发。

1 思想上要“敢变”

穷则思变,思变更要敢变。许多村子常常思变,家底摸得清,想法比人精,就是没动静,前怕老虎后怕狼,行动上迟滞不前。其实就是缺乏思想上的勇气和决心。索洛湾改革创业最宝贵的地方就是具有敢于变革的决心和勇气,能够走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市场化、企业化模式发展农业农村。农村“三变”要全面深入推进,就必须扭转“不愿变,不敢变”的思想顽疾,打破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就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唯有如此,农村“三变”改革才能顺利深入推进。

2 行动上要“会干”

“思想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思路明不明,做法实不实,关系着全村群众的生存发展大计。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才成就了索洛湾村今天的发展。他们初期建大棚、养鱼塘、办蔬菜协会等,索洛湾始终没有脱离农业这个老本行,这个根本抓得好,步子迈得稳;之后依托大矿搞服务,依托公司求发展,经营停车场、搞运输,发展旅游产业和三产服务业等,实现了企地和谐发展、利益共享的目标。索洛湾根据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做出正确选择,没有脱离实际,一味模仿照抄,这条路子选的准。用柯小海的话说,就是别人唱大戏,村上唱小戏。

3 干好了要“会管”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发展好,也要管理好,缺乏管理就会偏离轨道、前功尽弃。索罗湾村从2006年已经开始增收,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若没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村子不会有蒸蒸日上的景象。村班子除了在产业上勤思考,也在管理制度上动脑筋,他们按照“制度管理”、“党员参与”、“ 群众监督”三项管理模式有力保障着索洛湾的健康持续发展。《三不三要三规范》(即:不贪不占不拖拉,要勤快要务实敢负责,理论学习经常化、事务决策民主化、财务管理透明化)是村班子的“警示录”。党员值周制让党员有担子、有压力、有责任,村干部板凳轮流坐,大事支部定,小事党员定,不搞“一言堂”。坚持“四议两公开”,大事村两委商议群众表决,实现管理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共同管理的新模式。

现如今,索洛湾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8万元,集体经济从零增加到2000多万元。集体给家家户户配备了电脑、电视、冰箱等,村上坚持每月给村民发放米、面、油和洗漱用品,并分批带领村民赴南街村、华西村考察开眼界。索洛湾全村老少乐滋滋享受着习近平新时代的幸福小康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延安1938
延安1938
1938年,延安的气质
122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