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媒体时代应警惕“后真相”现象

0
分享至

文 / 金泽香

学者蓝江在《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一文中不无担忧地表示:

在今天,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内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们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决定,而是转向内心中的立场和情感。这是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也就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

何谓后真相?

  • 对某些传播者而言,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攻讦抹黑对手,或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
  • 对某些受众而言,指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换言之,影响受众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

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谣言、假新闻因“假”处在“真”的对立面,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认为,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真相和谎言,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就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不是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他进一步解释,“后真相,可以被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

13年后,也就是2017年,英国知名资深商业咨询专家赫克托·麦克唐纳出版《后真相时代》一书,他从商界角度揭示真相运作机制,认为后真相实际是竞争性真相,由四种真相构成: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麦克唐纳与凯伊斯的划分有相似之处,前者更倾向于相信后真相是人为策划设计的结果。

一、催生“后真相”的土壤:新媒体时代、直觉思维、乌合之众

新媒体时代,人人持有麦克风,信息庞杂,声音多样,它与传统媒介不同的不仅是媒介形态,还有传播机制,二者最大之不同是把关人角色在当今已不再鲜明。把关人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传统媒介中,受众仅为信息接收人,媒介把握信息的评判、过滤、筛选。而今,人人通过网络即可发声,大众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传受双方统称为用户。网络成为信息超市或买卖市场,选择权在于用户。网络的出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消解真实意义上的地域之分,同时给予用户处理信息和发表观点的自由。

人人知晓评判事件需客观理性,应以事实为依据,真相是衡量是非的唯一前提,然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冲击力,让无丰富应对经验的受众时刻处于被动状态,各种被主观情绪渲染的文章、视频、图片,一再刺激感官,干扰理性思维,受众只得条件直射,依据直觉思维,未经分析程序做出本真判断。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将煽动群体情绪行为,概括为“断言,重复,传染”,构成此六字行为链条的主体分别是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信息、受众与受众。从某种意义来说,乌合之众的产生是由某一方的蓄意为之演变为群体性的合谋。

二、助长“后真相”的机制:回声室效应、群体极化、受众本位

新媒体平台是催生“后真相”的主要阵地。以下三个现象对后真相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回声室效应固化群体思维

为满足人们社交需求,新媒体平台对用户赋权,让用户自行决定关注谁拉黑谁,看似用户拥有当家做主的权利,实则社交主导权的背后,用户并未获得相应广阔的空间,主要由于用户精力有限,不想进行无谓的社交,所以社交功能反而成为筛选好友的工具。于是网络群组生成,大家因兴趣爱好、三观一致成为群友。反之取关,不再往来。回声室效应应运而生,指信息和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得到加强。也就是说,圈子越固定,群体思维越固化。

在相同的声音里,人们已失去探究真相的动力,多即对,大家认可即是真相。从这里不难看出,人们对真相的渴求度,受到自我关联性的影响,古话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便是如此。人人手里的麦克风在此时已不具备以事实为依据的传播诉求,寻找与个体相同的主张、情绪排在首位,此亦为网络社交的一大特点。

(二)群体极化要么冒险要么保守

群体极化与回声室效应相同的是共同基于群体环境,受众听从一种声音主导。回声室反映的是人们对信息的接收,群体极化反映的是人们接收信息后的行为。群体极化又称“冒险转移”,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或转向冒险一极,或转向保守一极。

为什么会产生群体极化?华生在《欲望心理学: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一书表明,群体极化来自两种途径:信息影响途径和社会比较途径。

信息影响途径是指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所提供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观点的,因此,群体成员逐渐相信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当意见倾向于某一个方向时,大多数论据都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正确性。于是,最初占优势的意见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社会比较途径是指在群体讨论中,原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每一参与者的观点都超过所有成员的平均水平,于是许多成员开始醒悟过来,质疑甚至否定自己之前的想法,结果发生了向极端转移的情况。

网络平台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比比皆是,要么某人因某事遭全网群嘲,比之更甚的还有来自群体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

近期值得一提的群体极化现象当属肖战粉丝举报AO3网站,因粉丝不满偶像被写进同人文,在粉头的带领下,粉丝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地开始一连串的举报,最终导致网站无法访问。粉丝彰显个人意志,并已取得群体的胜利,然而非粉丝者,也就是其他众多网友对此恶行极为不满,发起另一极端:抵制肖战代言的产品。事态愈演愈烈,粉头与肖战工作室不得不道歉希望息事宁人。

(三)受众本位演变为迎合无度

大众熟知的标题党、流量文、蹭热点的行为动机,均以受众本位为底层逻辑。受众本位指的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需要为己任。与之对立的是传者本位,指的是信息传播活动中以传者为中心和出发点。

我国受众本位意识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受众本位原以传者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为目标。可惜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受双方界限模糊,新闻专业主义仅为专业传者信奉,相较庞大未经传播学教化的传者,他们传播律则主要源于主观直觉,以及如何获取高流量。流量意味圈粉和变现,逐利成为新媒体时代非专业传者的动机。

因而,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本位与传统媒体谈及的受众本位,在对象锚定上相同,诉求上截然相反。这亦是流量文充斥新媒体平台的根本原因。相应地,流量文偏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真实性,一味追求10W+、爆文,自然成为谣言、新闻反转事件的温床。

三、后真相案例解析:诈捐事件、反转事件、策划真相

后真相是人性的放大镜,它不具客观真实性,却如实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

(一)公益平台的诈捐事件

近年来,经常可在朋友圈看到网络筹集善款的信息,发起者多为重症患者亲朋,因无钱医治请爱心人士帮忙渡过难关。页面有诊断证明和各种照片,以及平台通过的实名认证。信息看来均真实可信,有余力者也愿帮扶。可惜,仍有图谋不轨者利用他人爱心牟利。

2019年11月,我国首例网络个人大病求助纠纷案一审宣判,曾在某公益平台为给孩子治病筹款的莫某,在发起求助申请时,刻意隐瞒真实财产信息,被判返还全部捐赠15万余元及利息,由平台返还给6086位捐赠人。

莫某有选择地公布部分真相,给公众制造片面真相,以获取他人同情,违背平台求助条例,伤害行善人士。更有甚者整个求助信息皆是造假,此举等同欺诈。丑闻曝光后,公益平台一度陷入公信力危机。

其实,若不严厉治理,长久受损的远不止平台,而是动摇人与人的信任根基,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应对举措:

1. 平台方:加强源头核实、管理,杜绝欺瞒求助发生。一旦发生,轻则封号全网通告,重则交由相关部门依法惩处。

2. 发起人:诚实守信,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自觉接受平台、大众、有关部门的核查与监督。

3. 网友:扩散求助信息或奉献爱心之前,尽量做到核实信息,以事实依据为传播要点,不以个人夸张情绪影响他人。

(二)真相扑朔迷离的新闻反转

新闻反转事件屡屡发生,其重点在于真相未明前,公众已激起声势浩大的舆论战,人人依据当前可见的片断,进行推理、猜想和情感代入。

犹记榆林产妇坠楼案,刚开始在网络发酵,医院成为公众声讨的对象,随着调查深入,舆论逐渐转向指责产妇丈夫、公婆,话题从医院失责到婆家想顺不想剖。

在网络未普及的年代,网上各类声音好比街坊邻里的窃窃私语,只不过顾及当事人的面子,不公开议论。新媒体时代,可以说几无隐私可言,比以前更为难堪的是,一旦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必得忍受铺天盖地的热议,明知真相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却陷入百口莫辩境地。看客的主观情绪优于理性判断,他们沉浸在参与群体讨论的快感之中。

新闻反转带来的危害轻则体现在当事人无故承受网络非议,重则为某些不法之徒利用民意干预司法公正。

应对举措:

1. 平台方:充当热点事件信息的把关人,及时公布最新调查结果,建立辟谣系统,推真打假。

2. 新闻事件当事人:开通社交账号,发布真实信息,避免网友猜测联想。

3. 网友:不偏听偏信,不造谣传谣,真相不明前,不言辞过激,遵纪守法,以官方通报为准。

(三)被策划的真相:钻石、牙刷、保健品

钻石未经商人用心策划前,不过是块石头。一经策划包装,再经商业运作,钻石卖出天价,成为结婚必买物。钻石是极为经典的案例,一度被人称为商业营销史知名“骗局”。它与互联网产品研发机理相似:有的产品不是满足用户需要,而是开发者创造需求,通过市场行为引发用户认知,从而让用户生出购买和使用的需求。

比如我们购买牙刷经常看到上面有行字“建议每三个月至少更换一次牙刷”,暂且不论三个月一定具有科学依据,某网站就此做了个调查,结果显示,有人一个月换次牙刷,有人五个月换一次,遵照建议执行的反而占少数。那么这则建议的潜台词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的重点在于告诉消费者,牙刷是有使命寿命的,不要长期使用一把牙刷,不利于洁牙。简单来讲,商家通过这则看似科学且郑重地建议,希望消费者常换牙刷,毕竟对洁牙要求不高的人而言,只要还能刷,就能用。但自从每把牙刷包装印上此建议,抱持原本想法的人应少之又少了,他们并不想活在“长期不换牙刷等于没刷牙”的心理暗示中。

与之相同的还有营养品、保健品,这类事真相属于麦克唐纳提出的竞争性真相,即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

应对举措:

此类不似前两者有单一明确所指,包含内容颇多,涉及如何看待营销,以及通过营销看待真实所需。在此暂以购物为实例,提供一个应对参考。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一书提到的消费者购物时存有的几种心理动机:求实、求廉、求美、求新、求稳、求名,作者建议商家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等同掌握扩大销售的钥匙。

作者的思路完全可转变为消费者自我研究的蓝本。俗话说“知己知彼”,与其等着被商家研究,不如我们先进行自我研究,依据内在动机琢磨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理性购物指南。

四、认识后真相不是避免被骗,而是以理性思维构建客观秩序

带主观色彩的后真相是对客观真相的挤压,新媒体平台是舆论场,手持麦克风的网民一旦维护主观判断,自此疏离追寻客观理性的真相,久之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势必人人自危。

文前蓝江教授提出后真相之思“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他的研究结论是: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恰恰需要重新高举真相的大旗,因为不是没有真相,而是以往我们接近真相的方式都出现了漏洞,需要重新在更宏大的背景下,重建一个可以接近客观性标准的框架,而不是让真相留下的空位直接转移到主观性之上。否则,我们的社会必然会被彼此充满敌意的主观立场性的判断主导。

在我看来,后真相是介乎于真与假之间的灰色地带,也可视为缓冲地带。主要考验的是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如全盘接收无分析思辨过程,极易被信息左右。在把关人角色并不明显的今天,网民身兼多职,其中之一便是当好自己的把关人,简言之,得有为自己、为别人负责的态度,因而需要面对信息多加思量。

其次,需对网络环境有个客观的认知。对信息的思辨不能脱离信息所处的环境,由整体看个体,拥有全局视野,方能看清自己到底是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还是具独立思考能力的自由人。

总体来说,认识和警惕后真相并非避免被骗,而是通过人人共建理性客观的公共空间,此为人人所需,网络世界所需,亦是社会所需。

-

(文中配图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泽香
金泽香
读闲书,写闲字
234文章数 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