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原生家庭的痛:父母在等孩子感恩回报,孩子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0
分享至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里,有一对纠结的母女,面对吸血鬼似的妈妈,农村女孩房似锦早早就逃离家乡,却始终摆脱不掉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痛。

去年一名北大高材生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引来无数网友热评。

这个曾是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12年没回家过年,与父母彻底决裂。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原生家庭的痛就在于,父母付出一辈子的辛苦在等孩子感恩回报,孩子也在等父母为自己的童年说一声对不起。

如果父母也可以持证上岗,那么很多人都不及格

这些遥遥无期的等待都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

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著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书。

她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

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有了孩子之后,中年老母都在吐槽陪读路上的艰辛,职场女性每天定时切换工作与陪读模式搞得情绪崩溃成了日常程序。

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等老一代父母的教导原则,我们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肆意行使着当爸妈的权利。

想想我们这一代,有几个从小没挨过打,没被父母用冷嘲热讽奚落过,轮到现在,社会压力加大,孩子难管,课业繁重,几座大山压下来,仿佛更有理由随意释放情绪,打孩子有没有效果先不说,反正自己是解气了。

我一直觉得这样的方式简单粗暴短期效果显著,而且任性得理所当然。

直到读到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我才醍醐灌顶,意识到潜藏在内心的、一直压抑着的情绪,其实很多都是来自于童年时父母带来的影响,而这些从来没有被评判过。

那些对孩子的宣泄和不满,真正的对象却是对自己一直不敢面对的父母。

这是一个横亘在心底无法直面的心结。

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孩子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小孩你就一定是,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他们一句随口的评价就可以被孩子打成自己终身的标签。

中国的家庭里,有太多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孩子,真正能将这些毒素像治疗疾病一样查找清楚予以清除却是个艰难的过程。大多数家庭选择避而不谈,继续伪装成正常的家庭延续。

疏不知,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书的前半部分列举了大量实例,分析出7种不同的有毒家庭模式。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2不称职的父母

3操纵型父母

4酗酒型父母

5身体虐待型父母

6言语虐待型父母

7性虐待型父母

这让我想起2017年在沈阳某处商场里展出了一组名为《语言暴力》的作品。设计者解勇拿出一个金属手提箱,里面就三个金属大字“猪脑子”,几秒钟后,他就把这句话变成了一把手枪。

这是他获得戛纳国际创意节大奖的作品,也是他跟着心理师在少管所、监狱之间反复调研三个多月后发掘出的真实事件。

他同几位儿童心理辅导的心理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就是促成少年犯犯罪跟父母对他们的惯用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16岁的小曹,从小被继父称为“废物”。离家后在外省一个赌场里被一个中年男人几次三番骂为“废物”,这个唤起了小曹儿时的痛苦记忆,于是他用枪打死了那个中年男子。

15岁的小王,小时候学习成绩一般,母亲老是数落他,“一天就知道吃”。上中学时和人争执,对方因他体型肥胖骂他“就知道吃”,暴怒起来就打瞎了别人的眼睛。在沈阳某饭店里做厨师时,老板说他是“愤怒的小胖,就知道吃”,令他感觉十分受辱,用一把匕首结束了老板的生命。“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这些充满暴力的话语就像一把无形的消音枪,刺中了孩子的心理,给他们造成“杀人不见血”的伤害。

言语暴力伤人就像冰冷的枪械一样,杀伤力不亚于真枪实弹。有人说,如果让我在挨打和挨骂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挨打。因为挨打之后,伤痕都是看得见的,至少人们还会同情你。可是责骂会把人逼疯,你却看不到任何伤痕。没有人会在意。和侮辱比起来,身体创伤的愈合可快多了。

追求完美的父母的成年子女通常有两条路: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和赞许而不断苛求自己,要么极力反抗,对成功心怀恐惧。

学会排毒,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如何去化解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缺陷,作者给出了几种方法。

1、发泄内心的悲痛和愤怒

苏姗认为要想彻底根治自己的伤痛,必须先忘记自己的原谅,重新拾起内心的悲痛和愤怒,直面内心的伤害和父母的不作为,而不是单方面的弱化和抹杀。咨询者单方面的原谅,必然将父母的伤害归因于自己的问题,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根本无法根治我们受损的性格,更无法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而且单方面的原谅并不会促使父母做出积极地回应,如果他们继续否认事实、推诿责任,就像一遍遍地戳咨询者的伤口,只会让结痂的伤口再次受伤。

2、梳理与父母的纠缠关系

很多有毒的家庭里,中毒的孩子将父母的认可和期待作为生活的行动指南,永远把父母的需求放在首位,还有些孩子对父母大喊大叫,甚至和他们形同陌路。苏珊认为虽然这两种相处模式截然相反,本质上都是父母牢牢控制着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为了帮助咨询者辨识自己与父母的纠缠程度,苏珊给出了三张调查问卷,帮助咨询者梳理他们的观念、感受、行为。

3、自我界定

苏珊在书中写到所谓的自我界定,就是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灌输和影响,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提到自我界定,很多人过不了心理上的坎,他们觉得自我界定是放弃父母的需求,这样自私自利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自责。其实自我界定≠自私自利,它是把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需求之上,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获得自我内心的认同感,然后再考虑父母的需求,减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4、想明白事情由谁负责

在有毒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很早就开始担负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甚至照顾不作为的父母一方,在他们长大后会一直认为自己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苏珊在书中一直强调:“你必须卸下为童年的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在认清家庭中父母的责任后,作者苏珊还列出了作为成年人应该在家庭关系中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才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努力实现的目标。

5、尝试与父母沟通

当我们梳理清楚自己的情感和责任,就要面临对重要的环节——与父母沟通了。书中提到沟通分为两种:写信和面谈,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根据家庭情况自主选择。

结语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这样解释原生家庭:“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原生家庭,不妨先改变自己,用行动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修补自己性格的缺陷,努力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慕陶物语
慕陶物语
每天学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
90文章数 417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