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最近,你学会了哪些流行病学术语?

0
分享至

文章来自“科学大院”公众号

作者:朱光平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已在众多国家出现,该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

世界疫情地图(图片来源:丁香医生)

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专业名词进入人们的视线,比如冠状病毒、确诊病例、KN95口罩、气溶胶传播等等。这些专业名词的普及有益于大家对个人防护、疫情进展、疫情防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那么,在国际疫情愈演愈烈的时候,有哪些流行病学相关的专业名词需要大家了解呢?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调查” ,可能是最近大家听得最多的词,每次公布调查结果堪比公安破案,那么流行病学到底是个啥?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思想萌发于两千年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流行病学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流行病学主要通过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这三个阶段发挥其在疾病防治过程中作用。

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也包括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或分布(流行发生的人群、时间、地区)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工作深度通常不能直接找出原因,仅能提供深入探讨原因的基础,对现象作初步分析;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图片来源:veer)

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现与控制主要都采用了以上的三个步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调查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揭示问题,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患者患病时间、确诊前去过哪些地方,吃过哪些东西,是否亲密接触过哪些动物,如果多个患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他们共同去过的地方很可能是疫源地,共同吃过的东西、接触过的动物很可能是宿主或中间宿主。最后根据流行发生的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如病人隔离与疫区划分,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对不同场所媒介及密度进行调查,加强个人防护,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必要时还应加强对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卫生场所监督监测工作等。

天津市的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调查图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

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提醒各国做好防护措施。那么,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呢?

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具有突发性、准备和预防的困难性、表现呈多样性、处置和结局的复杂性、群体性、后果的严重性六个主要特征。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很难处理,特别是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主要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显而易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封面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不少重大传染病疫情,例如甲肝、鼠疫、霍乱等。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暴发流行的传染病很多,包括2003年的SARS,共涉及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共报道确诊病例8422人,其中916例患者死亡;2009年的甲型流感H1N1和2011年的出血性大肠杆菌O1104:H4疫情等。

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疫情后,人们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期:潜伏期(事情发生的前兆或酝酿期)、暴发期(事件发生期)、处理期(事件控制期)和恢复期(事件平息期),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法。

世卫组织发布新冠肺炎已处于大流行(图片来源:Twitter)

大流行(pandemic)

3月12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新增发病数在持续下降,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可见,国内疫情的重心逐渐从处理期向恢复期转移,但国际疫情却正从潜伏期向暴发期发展并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已经形成了大流行。

大流行主要指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是疾病流行强度描述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流行强度常用散发(sporadic)、暴发(outbreak )、流行(epidemic )、大流行表示,主要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以发病率描述某种疾病在某地区某人群单位时间内新发病例数量的变化特征,以便确定采取常规防治对策还是启动应急预案。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流感、霍乱等疾病就有过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近三十年来,2009年甲型H1N1流感形成的世界大流行是规模最大的,如果此次疫情能够及时控制,其流行规模应该不会刷新历史。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发病率是判断疾病流行强度的主要指标,那么发病率如何计算呢?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具体计算公式为: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等

发病率计算过程中应注意在观察时间内的新发病例数作为分子,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发病时,则应计为多个新发病例数。而分母的计算则应注意暴露人口数的计算,暴露人口(exposed population)是指在观察期内某地区人群中有可能发生该观察疾病的人。对于新冠病毒而言,由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易感,所以在该病的流行区,所有人都属于暴露人口。因而已患疾病而在观察期内不可能再次成为新发病例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

(图片来源:veer)

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率高对人群健康危害大,某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变化可使发病率升高,某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其下降。通过发病率的比较,可了解疾病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所以每日发病率的变化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和控制的重要依据。

基本传染数(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对于传染性流行病而言,一个病毒的传染能力与每日疾病的发病率是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用什么指标来描述传染性疾病的传染能力呢?这就要引入基本传染数的概念了。

基本传染数是指在流行病学上,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疾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通常被记为R0。比如,某疾病的R0为8,意味着患有该疾病的人平均会传播给其他8个人。

一般情况下,R0的数字越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越难。若R0 < 1,传染病会逐渐消失;R0 = 1,传染病则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地方性流行病;R0 > 1,传染病会以指数方式散布,成为流行病。但是一般不会长久持续,因为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慢慢减少,还有部分人口可能死于该传染病,部分则可能病愈后产生免疫力。

(图片来源:新英格兰杂志)

科学家往往采用多种模型来估算R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福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估计新型冠状病毒的R0为2.2,其样本纳入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的425例病例。后军科院的方立群等人扩大了样本量,纳入了截至1月26日的8866例病例,估计R0为3.77。由于疫情前期,医疗力量的干预较少,样本量更大,R0为3.77的估算值更能引人深思。也因此,此次新冠病毒传染性之强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R0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值。它是衡量疾病传播力的数值,一切控制病毒传播的人为干预手段都能够降低R0。不仅仅医护人员的干预在遏制病毒传播,我们普通人小到戴口罩、勤洗手,大到居家隔离的行为都可以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

(图片来源:veer)

结语

由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感染数、发病率都很高,已经构成了全球性的大流行,所以全球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疫情的走向,全球每一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疫情可以尽快得到控制是全球每一个人所希望的。那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终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要知道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终止并不简单仅仅是病例清零,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随着国内新增病例的迅速减少,这次国内疫情已可看见胜利的曙光,但离病例清零、国际疫情的终止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戴好口罩、避免人群聚集、加大境外输入病例防控十分必要!但愿国际疫情早日被控制!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https://baike.baidu.com/item/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7997848?fr=aladdin

[2] 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036/5775463

[3]R0基本传染数与数学模型预测新冠疫情下一步走向|《科学》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EspZG5M8c-1hE9jVDyj_aw

[4] Yang Y, Lu Q, Liu M,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J]. medRxiv, 2020.

[5] 詹思延, 叶冬青,谭红专《流行病学》第七版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责任编辑:郭鹏_NO465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科学大院
科学大院
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平台
564文章数 186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