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妈妈驻守一线,女孩每天抱妈妈睡裤入睡,警惕孩子恋物成癖

0
分享至

刷视频,看到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妈妈是护士,坚守在抗疫一线,很久没有回过家了,小姑娘每天都要抱着妈妈的睡裤才能入睡。

看完一阵心酸,疫情出现,很多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但在他们身后,也有着年幼的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爸爸妈妈不在家,原来只会跟撒娇的小孩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身边熟悉的物品上寻求安慰,而一旦这种心理发展的太过分,就有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儿童时期的“恋物癖”

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比通过对母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人类婴儿的依恋敏感期在0岁~5岁期间。包尔比一再强调,没有经历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难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婴儿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宝宝恋物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

出生几个月的小宝宝,吃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他们会对奶头和奶瓶非常依恋,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宝宝就会通过吃手指头、小拳头或者啃咬玩具来得到满足。小宝宝的心理得到满足,负面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所以你会发现小宝宝经常自己啃着小手玩得开心。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遇到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多,如果妈妈对于自己的关心不够,妈妈对自己的需求没有给予积极回应,或者是妈妈因为上班与自己分离,宝宝需要妈妈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让宝宝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安抚奶嘴、毛巾、小毯子、毛绒玩具,甚至是妈妈的脸、耳朵、手臂、头发等。

宝宝的这些依恋的行为,随着长大有的会慢慢消失,但是如果一直过于依恋某一个物品,并且对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回避倾向,就有可能患上了“恋物瘾”。

儿童时期“恋物癖”形成的原因

儿童“恋物瘾”一般表现为离了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这种心理会让儿童回避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往、胆怯退缩。其实,儿童“恋物瘾”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

“恋物瘾”的根源在于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会选择把那份安全感寄托在物品上。像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三岁小姑娘,每晚要抱着妈妈的睡裤才能入睡,原因很简单:妈妈不在,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她才会通过抱妈妈的睡裤,闻着妈妈的味道感到安心,才能入睡。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孩子都会对某一种物品产生一种执念,睡觉要抱着、玩游戏要抱着、吃饭要抱着,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也要抱着。如果你的孩子对某一样物品太过依赖,这种行为影响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考虑孩子是否产生了“恋物癖”。

曾有一位宝妈吐槽自家闺女,对一件T恤爱不释手,每天晚上必须闻着这件T恤的味道才能入睡,7年的时间,孩子把这件T恤盘的不成样子了,但是即使碎成了渣孩子依旧不让扔,每次宝妈下决心给扔了,孩子都会大哭大闹,不停地耍脾气。孩子恋物癖比较严重,依赖性非常强,到了一定年纪也不能改掉这个毛病,有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才会通过某件特定的物品来寻求一种心理安慰。

用你的爱,让孩子从“恋物癖”里走出来

面对恋物的孩子,如果采用的方法不当,就会让孩子恋物癖更加严重,所以家长要慎重对待有恋物情况的宝宝。

※无条件支持孩子的恋物行为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洪荒少女傅园慧身上总是带着一根红带子,很多人认为这是衣服上特有的装饰物,后来傅爸爸就提到那是傅园慧的安抚物。傅园慧小的时候,身边总是带着一块小毛巾,后来长大之后换成了一根布带子。

傅爸爸说说,“我们叫这个带子摸摸,傅园慧婴儿的时候就这样,有块小毛巾放在边上这样摸摸,她会有安全感。”面对孩子的恋物行为,父母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措施让孩子戒掉,反而无条件接受和支持孩子的这项喜好,所以才有了冠军少女。

孩子的依恋物会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不安、紧张、焦虑等情绪,强制将孩子依恋的物品夺走或者丢掉,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很大的打击,轻则孩子哭闹,重则孩子心理发育会出现问题。如果孩子有恋物行为,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接受和支持,并且保证依恋物的安全和卫生。

※用“皮肤接触”消除“皮肤饥饿”带来的恋物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皮肤饥饿”,是指那些在小时候很少得到母亲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潜在而又深刻地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从小就处于“皮肤饥饿”的状态,他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依恋某种物品恰恰就能让他内心的不安得到缓解,所以造就了孩子“恋物癖”的形成。反之,如果孩子在婴幼儿时能充分地享受到母亲的“皮肤接触”,就不会形成心理的“皮肤饥饿”,他会对自己所获得的爱感到满足,这对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皮肤接触”不仅仅是指妈妈与婴儿肌肤的接触,还包括通过皮肤接触让婴儿感到的母体的温暖和柔软,包括母亲注视孩子时的眼神、表情、温柔的话语、轻轻地摇晃产生的韵律感以及母亲的呼吸、气味和微笑等。

所以当孩子出现恋物行为的时候,妈妈可以通过温柔对待孩子、拥抱等“皮肤接触”来让孩子走出恋物情节,尤其在孩子感觉害怕或者失败时,更应该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拥抱,并且经常给孩子暗示: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很爱你;别怕,有妈妈在……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将某一中物品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了。

※转移替代,让孩子逐渐走出恋物情节

前段时间陪孩子读了绘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条黄色的小毯子,从小他就特别喜欢它,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玩耍,都会带着他的小毯子。邻居阿姨说阿文已经长大了,不能走到哪里都带着小毯子。于是老鼠妈妈和爸爸想了很多方法,让阿文戒掉小毯子,可都失败了。快开学了,老鼠妈妈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带着小手绢上学,邻居阿姨再也不说什么了。

如果强制让孩子戒掉依恋物的方法行不通,不如学着老鼠妈妈的样子,把小毯子变成小手绢,让依恋逐渐转移,孩子就会从恋物情节中慢慢走出来。

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多达70%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恋物行为。这些他们依恋的物品作为“过度对象”,能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开的时候,自我安慰,降低情感的受伤程度。孩子不会因为恋物而不依恋父母,但恋物有助于孩子从对父母的完全依恋走向独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回到我们文章的开头,三岁小女孩正是窝在妈妈撒娇的时候,妈妈去打怪兽,孩子的内心肯定是充满了不安,所以才会选择带着妈妈味道的睡裤抱着寻找安全感,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严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这个时候,孩子的监护人需要做好孩子的安抚工作,首先带孩子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着什么,妈妈为什么会离开自己,了解到这些之后,孩子心中会逐渐萌生出妈妈是英雄的自豪感,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妈妈不能回家陪伴自己这件事;其次,要经常给孩子一些拥抱,让宝宝感觉到安全;晚上孩子睡觉的时候,可以给宝宝讲讲睡前故事,借此来消除一些离开妈妈的不安感,不要强行夺去孩子的依恋物。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孩子可以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欣然育儿
欣然育儿
每日与您分享孕产育儿知识
383文章数 5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