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城市规划限制产业发展?再想想,未来需要一道怎样的“起笔”

0
分享至

摘要:某种程度上说,规划和现状的不一致、对城市发展路径的微调,正是规划的重要性所在——如果没有这种调整,要规划干什么呢?


“有时候我们挺‘难’的。一份规划做完,公开倾听意见建议,往往有产业口的同志说限制太多、框得太死,不利于产业经济发展。”在近期一次采访中,一名规划专家这样说。

看似“吐槽”的背后,实则道出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去看待城市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城市发展也是如此。要读懂一座城市就要先看它的规划。“大写意”也好,“工笔画”也罢,规划都是城市发展这张宣纸上最基础的第一道勾线,是城市发展的起笔。这一笔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画是“价值连城”,还是“泯然众人”。

不过,城市这张宣纸本身不是空白的。规划工作不是凭空而起、任意所至,而是立足产业、人居、生态、交通、能源等方面的现状本底,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尽可能低的成本,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正因要顾及方方面面,乍看之下,很容易和当下某些方面的突出需求产生冲突。

但城市发展,是不容顾此失彼的。既然这是一个精密系统工程,规划工作就要为各方找到相互平衡的“最优解”。怎么找?好的规划,面向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技术、不是工具,更不是某些指标,而是“人”的感受。

关注“未来”,这是看待规划的时间维度。规划不是总结而是前瞻,可谓“无展望、不规划”。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项引领性的工作,规划一定是超前的。这种超前之所以会让有些部门感到“不适应”,本质上是城市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经济密度从相对“低”到相对“高”、发展模式从“粗放”到“精致”的必经阵痛。

规划的内在逻辑,就是提前设定好数年、数十年后城市发展的各项参数,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等,然后根据这些参数给出人们对生活空间和环境的若干要求,以此倒逼改革和发展。某种程度上说,规划和现状的不一致、对城市发展路径的微调,正是规划的重要性所在——如果没有这种调整,要规划干什么呢?城市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当然也没必要太保守,尺度拿捏的关键,正是规划对未来的引领性。

关注“人”,这是看待规划的空间尺度。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过得舒适、感到幸福。之所以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因为人的步行舒适时间大致就这么长;之所以把90分钟交通出行范围划为“大都市圈”,是因为人开车、坐车超过一个半小时就觉得应该算“长途”了。路网的疏密、街区的大小、路边长椅每隔多远设置一个、高低结合处是设台阶还是斜坡、高地和滨水区域的栏杆高度多少、栏杆孔洞大小形状如何定、公园核心景观是平视最佳还是鸟瞰最佳……这些细节里,都能品出一座城市是否有人文情怀。这就又回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上海时说的那句话: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结合这两种视角,就可懂得规划的价值。城市发展有自身规律,必须尊重之、敬畏之,最忌今天建、明天拆。一份科学严谨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助益,它固然无法替代产业发展,也不能直接提升城市功能,却能为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给人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给未来提供潜在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城市运转的大系统下,各子系统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精准榫接的。在“未来”和“人”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城市的规划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守恒”:基于眼前的发展,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在某一方面获得肉眼可见的快速改善,但这并不会长远,也会损害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得不偿失;基于长远的发展,一定是“一张蓝图干到底”,可能会牺牲一些短期发展利益,但远期有整体提升。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回到文首的“吐槽”上来。其实,只要规划关注到了“未来”和“人”,能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面对不解和质疑时,规划者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不用急,科学的规划,一定能让城市收获尽可能丰厚的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131001文章数 7380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