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长安十二时辰》现盛唐荣耀 《白鹿原》三万人见证大场面

0
分享至

国家首批非遗——“水会音乐”前世今生

2019年,一款大爆历史文化剧《长安十二时辰》让人梦回大唐盛世繁华,而其中《短歌行》、《清平乐》、《长相思》等美仑美奂、妙入毫颠的配乐,细致生动的将大唐奔放、包容的大国气度和人们不舍、无奈、深切思念的怅惘之情精妙

呈现,让人们万分惊叹华夏民族在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隋唐时期的文化颠峰造诣。

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里,音乐APP、EP、影视原声带、mtv、MP4、CD、彩铃、流行音乐榜、交响乐、专业音乐网……层出不穷,但如果我们想品味大唐宫廷的清音雅韵,可以去陕西蓝田一些村庄、寺庙、洞穴,寻访到唐代宫廷音乐的足迹……

在唐代宫廷音乐余韵里,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因传承悠久、风格优雅,填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空白,在我国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级地位,早于2006年便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十几年过去,其至今现状仍让人唏嘘不已……

“水陆大会”通称“水会”,是-种古老的民间取水形式,是过去天旱时人们祈雨的一种祭祀活动。民间叫“取水”,也叫“祈雨”。在历代取水活动中,伴同取水活动吹打乐叫“水会音乐”。在声势浩大取水活动中,水会音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水会不动乐,马角不起驾”。

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专为做佛事、善事、祭祀而奏。带有浓厚的唐代风格。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其音乐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人们常把它叫做“细乐”。据音乐史记,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云:“细乐……以箫管笙嵇琴方响之类合动”。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由彩色龙旗、横幅、旗幡、吹打乐几部分构成,乐声悠扬,气势壮观,这种演奏方式在全国独一无二。由宫廷乐人、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据蓝田《县志》记载,水陆庵建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591年)。唐、明时期对此庙进行过复修。水陆庵大殿壁塑上三千七百多尊泥塑中,有五百罗汉过海图,这些飘弋在滔滔海洋里的珍禽异兽所拿的器乐和编排与水会器乐及编排基本类同。

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记载,唐贞元车间(公元785年--805年),关中大旱灾,唐德宗诏令长安民众祈雨,东西市组织了祈雨队伍,并进行音乐比赛,得胜者受刭皇上奖赏",从此,祈雨比赛音乐便在关中一带形成风俗。并流传民间。

历史钟声敲过1300多年,隋唐盛世繁华喧嚣,唐太宗的雄图霸业,杨玉环的霓裳羽衣,李谪仙的狂放不羁,都化作西风拂夕照,万古悲欢,秦娥凄箫……

现今流传的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多种曲牌,其记谱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因演奏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从不到民间丧事去演奏,也从不用弦乐和唢呐,只用笙、管、云孔笛、箫、筝等,打击乐二十多种,都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所用古乐谱是隋唐燕乐半字谱,十个字组成,有音高,没有音长短,都是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纯正地保留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风格。

水会音乐乐社在蓝田以前有三处,分别是蓝田东川的楸树庙村水会乐社,全家岭村水会乐社和西川的田家村水会乐社。

以前,在这些乐社中,不管那家取水,都是声势沽大波及甚广,取水时一般观众多达二三万人。

庞大的取水队伍举着四十多面龙凤旗,-个直径六七尺大的万人伞,两个蝴蝶扇,在笙管齐鸣锣鼓喧天的乐曲声中吵下“马角”(水会主角神),以“马角”

为主神发号施令,-切听从“马角”指示,在水会音乐吹秦下,“马角”率领取水队伍到各自山洞、庙宇去取水。

全家岭乐社在洛南县的黄龙庙(黄龙洞)取水,距社址二百多里。锹树庙乐社在蓝田的溪永洞取水,距社址五六十里。田家村乐社在周至县的太白山取水,往返在五六百里之遥。

马角和乐社伴同取水队伍到半道,就住在半路庙里(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关系庙);由于取水是为一方百姓谋利的事,凡取水返回途中,所经过村社只要事先接到通知,都要作好歇驾接待准备。接驾村社人山人海,敲锣打鼓,焚香放炮迎接。

当取水人取水返回时,起驾村迎接法驾归来的场面更为宏大,周围许多村的人也赶来看热闹。取水人把取的水护送回本地庙里,将取回来的水篓高悬于庙宇正中,在震天的鼓声、铳炮声和烛光香气中,马角再次登上法台,祈天作法,祈求上天布云施雨,拯救生灵之类;水会音乐一直伴同到底,直等到天下雨方罢。

据田家村乐社老乐工讲:早前,田家村乐社除每年天旱时去周至县太自山取水外,还常和西安的几个乐社斗乐比赛,这种风俗流传于沿终南山麓一带,长安、蓝田、周至等乐社都有类似的朝庙赛乐活动。

水会音乐也用于庙会活动,例如:全家岭水会乐社在朝庙时路途演奏《清江颂》,《小曲子路(pei)》、《敢中砂》组成的套曲连奏。乐曲《清江颂》、《小曲子路歪》一般缓慢悠扬。而《敢中砂》用在乐曲结束时速度较快,争加气奋,使套曲尾声形成高潮,("敢"--赶字,"砂"--刹字,原谱名是同音别字是快中停止的意思)。坐夜曲一般在念经中轮换演奏,是小型合奏形式,如:《粉红莲》、《散拍坐夜》等乐曲,在演奏时乐器只用吹奏乐和打击乐小三件:木鱼、磬、碰铃。在返回的路途中,又演奏水会乐曲《编官一联子、二联子、三联子》套《小曲子路拍》接((编官四联子))组成的套曲反复演奏。

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可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其音乐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常见曲目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空前文化浩劫,延续一千多年的水会音乐蒙难、湮没……

1976年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蓝田县文化馆的邓印海,是土生土长的蓝田土著。从小热爱曲艺,对家乡各种民间音乐钟爱有加。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后,邓印海如鱼得水,一有时间,便跑到乡间采风。

198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邓印海来到普化镇楸树庙村,从一位老艺人不经意间哼出的曲调里,听出了唐风古韵。

“这分明是古老的唐代宫廷音乐啊。”邓印海一下子来了精神,“这位老艺人不简单哪,他这里一定有好东西。”

当邓印海向老艺人求教时,没想到却吃了个“闭门羹”……

老人的拒绝,没有让邓印海放弃,为了打动老人,邓印海干脆住到了村里。

从村民口中,邓印海才知道,村里以前确实流传着专门演奏水会音乐的乐社,

拒绝邓印刷海的老人自小就学习、演奏水会音乐。但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身心备受摧残。文革后,村里的水会音乐乐队解散,熟悉水会音乐的老艺人也如雨打秋叶,所剩无几。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境遇,老艺人们不愿也不敢谈水会音乐。

“这么好的音乐乐种,一定要传承下去!”邓印海暗暗下定决心。为打破老艺人的戒备心理,邓印海隔三差五地就会来到老艺人家里,与老人聊家常,做家务。

慢慢地,老艺人看到了邓印海的诚意,消除了戒备心理,拿出了一本珍藏已久的线装老乐谱,乐谱记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还有一些演奏乐器,形式很奇特,其中一种用实竹做的匀孔长笛,须在水中浸泡十多分钟才能吹出声音。老人告诉他,这是当地流传千年之久的水会音乐乐谱和乐器。

拿着从老艺人处翻抄的乐谱,邓印海马不停蹄,回到母校西安音乐学院,向

导师陆日荣教授请教,经过西安音乐学院和唐代音乐研究室相关专家的仔细甄别研究,确认老艺人手里乐谱,确系唐代流传下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史价值。邓印海挖掘、发扬水会音乐的决心更坚定了。

随后,在附近全家岭村,邓印海也发现了能识乐谱的几位老人,热爱音乐的邓印海想办法把老人们召集到一起,做了次演出,用一部小录音机把演出的过程录了下来。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一幕差点成为水会音乐在世间的绝响。

而在史家寨乡田家村进行走访时。邓印海更感觉自己责任的重大。据田家村当时在世老艺人描述,以前取水时水会音乐活动十分壮观,规模最大的时候,参与人数达到了两三万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不仅乐谱所剩无几,老艺人们也几乎都谢世了……

邓印海在水会音乐上所花费的心血,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家认可 。因为经常在乡下采风,很多人说他“不务正业”。

20世纪90年代初,邓印海甚至被调离了县文化馆。面对着种种不解与委屈,反而更加激发了邓印海要把水会音乐发扬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没有任何经费上支持,为了寻访老艺人,邓印海只有靠“11号”,以步代车,经常一走一整天。白天跟老艺人对谱子,老艺人哼唱谣曲,他写出谱子,老人唱一句,他记一句,然后再反复核对。晚上没有地方住,他就睡在老乡家的牛棚里……

乐谱整理收集好后,邓印海一边对乐谱分析,一边撰写各类相关论文。水会音乐的谱子复杂难懂,跟西方的五线谱相差很大,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同时谱子年久残破,也需要校正。邓印海不辞劳苦,与几位老艺人一起修正、完善……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十多年间,邓印海共抢救性挖掘水会音乐乐谱40多首,期间撰写的《蓝田水会音乐进北京》的文章,被收集到国家级《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志》,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了水会音乐

日本雅乐,是比较受日本人欢迎的古老乐种,但一直苦于找不到自己根脉。日本雅乐团相关负责人在看到这篇文章后,专程赶到蓝田县。经过先后多次细致考察,该乐团负责人确认,自唐代开始,就有日本僧人在蓝田县悟真寺进修,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水会音乐很有可能就是雅乐的发源……

外界对水会音乐和邓印海的认可从此纷至杳来……

2004年,邓印海以其多年对水会音乐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成为蓝田普化音乐第四代传人。

在陕西省原副省长徐山林、政协主席周雅光、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等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下,2004——2005年,蓝田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保护水会音乐。

2006年1月,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在西安市包括北张村古造纸术、骊山女娲风俗、蓝田玉雕像工艺、周至豆村大蜡等七个国家“非遗”项目中力拨头筹,成为西安市唯一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3年,蓝田县组织非物质文化宣传、保护、展演活动十多次, 如今,普化“水会音乐”民间乐团已吸引了150名爱好者,除了一批年过六旬的老艺人,35岁以下的演职人员已占到八成以上。

在蓝田县文化馆水会音乐传习所内,人们经常能够听见那笙、管、笛、萧、锣、鼓、木鱼钟磬的齐鸣,琴瑟琵琶, 丝竹管弦,锣鼓喧天,拨弦转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委婉、清雅细腻、刚柔并济,动人心魄。铿锵有力的《太平乐》,温婉抒情的《十八拍》......一曲曲优美的古乐让人宛如回到大唐盛世。

2014年6月份,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走入西安,参加大明宫文化遗产日活动,广受赞誉。

2014年9月份,蓝田普华水会音乐亮相第七届西部文化博览会会场,有力的宣传了蓝田的文化建设。

2015年5月,央视“礼乐中国”栏目组来蓝田拍摄普化水会音乐,县文化馆组织了多达150人的演奏队伍,在蓝田水陆庵进行了实景拍摄,获得高度好评。

2018年5月16日,蓝田县水会音乐传承人邓印海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得到一定程度普查、保护抢救同时,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伤害已经永久难以弥补:

蓝田作为文革重灾区,水会音乐在文革时遭受重创,作为蓝田三大水会音乐的支柱之一,田家村水会音乐会长被迫害致死,田家村水会音乐至此销声匿迹,再也无法复兴;普化镇楸树庙村和全家岭村水会音乐被批判取缔,大部分古乐谱和传统特制乐器被损毁或遗失,80多种水会音乐曲牌,如今也仅有从老艺人冒死私藏的传抄手稿中遗传下来的20多种和邓印海破译的20多种,随着时间推移,大多老艺人相继去世,凭记忆让其余曲牌复苏几无可能。

经过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变迁,原先盛行于蓝田各地的水会音乐如今仅在县城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能看到。楸树庙村水会自文革后已无传承人,全家岭村虽然在政府支持和邓印海努力下复苏水会,但随着经济大潮冲击,水会中不少人外出打工,老人日益衰亡,水会大多时间名存实亡。

蓝田作为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基本靠国家拨付,无力为遗产保护投入较大资源。各级领导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不一,也制约了水会音乐的发展。

如今,邓印海日益年长,虽然培养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优秀苗子,但能承继其衣钵,既热爱水会音乐,又能不计任何个人荣辱得失,让水会音乐发扬光大者,暂时还没看到。如果不对普化水会音乐和传承人加速进行挖掘抢救保护,恐怕不久,它也将像田家村水会乐社一样,永远消失了……

传承千年之久的民族瑰宝,函待所有像邓印海一样有知、有德、有行者伸出 双手,用心呵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长安视界
长安视界
提供优质微记录
8文章数 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