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青山绿水寄乡愁 宜居宜游促发展

0
分享至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在繁华城市的空气中穿梭,车水马龙的街道,熙来攘往的人群,往往夹杂着水泥森林的叹息和快节奏的浮躁。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只有故乡,这块不可亵渎的净土,才能让人“诗意的栖居”。只有小镇,这个承载着田园梦想的桃花源,才能让人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乡愁得到寄托。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省实施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推进“两镇”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乡村振兴。35个重点示范镇累计完成投资887.05亿元,GDP总量达1633.7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7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人,带动镇区人口增加67.29万人,解决8.36万贫困人口就业问题。31个文化旅游名镇累计完成投资226.52亿元,建成传统街区29条,建成4A级景区14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万余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3.1万人回乡创业。通过“两镇”的示范引领和带动,打造出一批新兴产业型、特色农业型、古镇旅游型、特色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的小城镇。目前,全省共有全国重点镇128个,中国特色小城镇14个,市级重点镇119个,这些风格各异的魅力小镇,星罗棋布地点缀在三秦大地上,如明珠般熠熠闪耀。

“两镇”建设双驱动 美丽宜居梦成真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也是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所在。我省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建设美丽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强化各项举措,在成功创建144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基础上,继续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40个,努力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品质化、特色化和长效化治理体系,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城镇有序建设。省厅制定印发《陕西省重点镇建设标准(试行)》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指导重点示范镇按照“多规融合”的思路,紧紧围绕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以模块指导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住房、景观绿化建设,通过新区带动老镇区建设。为提升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规划质量,制定印发《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按照“修旧如旧、改新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提升风貌、控制高度、约束色彩、就地取材,着力保持底色彰显底蕴。杨凌区五泉镇依托坚实的农科技术基础,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层次规划,引进国内先进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园和城建建设,形成“农业主导+环境优美+文化彰显+农科支撑+体制创新”的“五泉模式”。

聚焦4个中心,打造产镇融合强镇。重点示范镇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原则和“建设新区、提升老区、整合社区、发展园区” 四区同步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县域城镇、经济、服务、文化4个副中心。9年来,建成区面积累计扩大76.0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增加63.6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建设道路392.67公里,垃圾、污水处理场72个,文体中心(广场)59个,医院敬老院54个,小学、幼儿园、初中实现全覆盖;镇区垃圾处理率92.3%,污水处理率82.3%,绿化率35.34%。突出产业发展,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及现代物流园区,GDP总量达1633.7亿元,先后引进大中小型企业310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2家,吸纳就业人数45.05万人,产镇融合成效显著。宝塔区河庄坪镇全力建设新区、改造提升旧区、整合镇域社区、提升产业园区,城乡统筹效果显著,现已建成一个公共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晰、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宜游、辐射带动强的市区副中心。

突出四态发展,建设宜游富民小镇。文化旅游名镇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富民小镇。6年来,31个文化旅游名镇共建成传统街区29条,4A级景区14个,3A级景区31个,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647个,旅游服务项目582个,保护修缮项目330个,风貌改造项目457个,逐步形成古镇旅游型、红色经典型、特色文化型、生态休闲型以及新兴产业型等特色鲜明的古镇类型。以宁强县青木川镇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名镇,着力构建传统形态、传承多元文态、打造宜居生态、丰富旅游业态,使得传统古镇焕发新的生机,再现繁荣景象,成为闻名于陕甘川三省的旅游目的地。

危房改造换新颜 筑就广厦暖人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圣杜甫发出的喟叹,如今正在三秦大地变为现实。以住房安全有保障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村危房改造“问题大排查、措施大落实、质量大提升”活动,抓好全省危改进度、住房安全核查和驻村帮扶任务。

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现有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推广加固改造技术,既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又基本做到贫困户不花钱或少花钱。

强化监管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依托农村危房改造监管平台,组织各地认真开展历年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不断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信息档案。建立全省住建系统“省包市、市包县、县包镇村户”的包抓机制,层层落实包抓责任,确保危房改造对象都有住建系统领导包抓,落实危房改造监管全覆盖。

实现精细化管理。依托我省开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监管平台,通过纵向横向数据比对和互联互通,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监管,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帮扶、管理精准。强化质量管理,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基本质量标准、基本表结构设计、基本建造工匠管理、基本质量检查、基本管理能力”5个基本的要求,确保改造后的房屋住房安全。2009年起,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67万户,解决350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017年、2018年在绩效评价中均排名全国第三,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省份之一。我省开发的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监管系统被住建部在全国31个省份推广使用。我省推荐商洛市丹凤县农村危房改造成果作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典范,在中宣部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上进行宣传报道。

保护传统村落貌 守住乡土文化根

炎黄子孙的根基在农村,华夏文明的魂脉在农村,传统村落犹如厚重的史书,浓缩着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演进史,传承着独具乡村色彩的古代民间艺术、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近年来,省住建厅联合省文物局、省财政厅等部门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守护乡土文化之根,传承历史文脉。

全面摸底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情况。从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与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3个方面明确传统村落的普查、挖掘、评价和认定标准,制定《陕西省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市县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地方传统特色鲜明,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集中连片分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村庄进行调查。通过入户走访、查找资料、拍摄村落现状等多种形式,核实村落形成的年代、村落民居风格、历史建筑现状、村落人口、村落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按照“一村一档”已建立446个村庄的档案。利用村庄调查成果,编印《陕西省传统村落图册》,收录每个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全面展示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身份信息”的保存现状。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全省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目前我省已有113个村落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323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建立健全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库,并初步建立传统村落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对在开发活动过程中造成传统建筑、选址和格局、历史风貌破坏性影响的发出濒危警示,并取消名录认定和项目支持。

生活垃圾严治理 扮亮洁面新农村

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必须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打好,而农村垃圾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顽疾,更是脱贫攻坚的沉疴。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和职责分工,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村处理、镇处理、片区处理和县处理”等4种治理模式;指导督促各地加快收集转运设施配置和终端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两次四分法”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就地化、减量化、资源化;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百团帮扶”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示范。截至6月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4.52%。

压茬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清零销号。制定下发《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督促12个市(区)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逐县(区)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滚动销号制度,“一处一策”消除存量,严控增量,对已经完成整治的场地,督促各地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定期开展污染和风险评估。截至8月底,共排查出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2041处,已确认销号1687处,销号率达到82.66%。

岁月,铭刻着陕西小城镇建设追赶超越的辉煌成就;时间,见证着陕西省小城镇建设永不停歇的发展步伐。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全省小城镇建设事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奋斗者的姿态、担当者的精神、开拓者的勇气,推动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追赶超越,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吕钦/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秦觀
秦觀
记录美好,不负时光!
2703文章数 7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