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国氢能联盟在潍坊发布了《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描绘了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路线图。
总体目标:
氢能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0座以上,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固定式发电装置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
国家科学技术部原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卫昶
潍柴集团董事长 谭旭光
技术路线:
白皮书对于技术路线做了详细规定。初期,将以工业副产氢就近供给为主,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规模化、生物制氢等多种技术研发示范;中期,将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煤制氢等大规模集中稳定供氢为主;远期,将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为主,煤制氢配合CCS技术、生物制氢和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技术成为有效补充。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制氢路线。预计2050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10元/公斤。
氢能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提升氢气的储存和运输能力,预计2050年储氢密度达到6.5wt%.
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未来发展将会有四个方向,一是持续开发高功率系统产品,二是通过系统结构设计优化提高产品性能,三是通过策略优化提高产品寿命,四是通过零部件优化及规模化效应持续降低成本。预计2050年系统的体积功率密度将达到6.5千瓦/升,乘用车系统寿命将超过10000小时,商用车将达到30000小时,固定式电源的寿命将超过100000小时。低温启动温度将降至-40℃,系统成本将降至300元/KW。
发布会现场
政策体系保障:
为保证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的正常推行,需对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以及示范运营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如下表:
我国现状: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基础基本具备产业化基础。经过多年科技攻关,中国已掌握了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制定出台了国家标准86项次,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的生产能力。
中国燃料电池车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已开成自主特色的电-电混合技术路线,并经历规模示范运行。截至2018年底,累计入选工信部工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燃料电池车型共计77款,并在上海、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实现了小规模全产业链示范运营。
中国氢能联盟全称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战略创新联盟,成员单位涵盖氢能抽取、储运、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研发及整车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标志着中国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