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南通大学百年老校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上踏浪前行

0
分享至

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挑战杯”“创青春”全国竞赛金、银、铜奖……

近年来,南通大学作为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奋力实施“8050计划”,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院《2019中国大学评价》中列第122位,ESI中国高校综合排名列第112位,位列艾瑞深校友会2019世界十大权威大学排名(中国大学)第100名。百年老校在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踏浪前行。

多措并举,展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新作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等教育理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南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将“祈通中西”的国际眼光、“力求精进”的卓越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播撒出希望的种子。

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学校全面实施德育跟进、教学跟进、管理跟进、服务跟进和实践跟进五位一体的“跟进式”教育,在“拔节孕穗期”参与学生生命成长,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班主任、带头讲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里,把“好教师”作为培养“好学生”的第一前提,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遵循时代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学校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六卓越一拔尖2.0”要求,对接实际需求,积极打造“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将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打通了人才需求端和人才供应端的“最后一公里”。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主动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专业,张謇学院、微电子学院、大数据学院等一批新兴学院应运而生。其中,张謇学院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特区,从5个工科学院选拔30名优秀学生组建首届班级,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浦玉忠亲自担任班主任。

学校注重强化学生实践,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新增校企联盟、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73个,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实战化”模拟平台。

通过跨界整合资源,学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南通大学坚持“大教学观”,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勇于“试水”。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特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发挥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的牵引作用,搭建“四层三维”学科竞赛平台。学校近年来获全国“创青春”大赛金奖、机器人大赛冠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位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百强。百余年来,学校共培养了10名两院院士。

学校还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组织实施了82个海外学位项目、学分和短期交流项目,共派出交流学生近1500人。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跻身留学生教育“国家队”行列。

集聚创新,缔结新时代科学研究新硕果

创新是引领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将科研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个个喜讯、一项项硕果不仅展示出南通大学学科建设的集聚发展,更彰显出科研创新的强劲动力。

学校扎实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着眼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统筹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发展具有较好研究基础、比较优势突出的学科,建设学科高峰,引领示范全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快发展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学科高原;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积极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打造支撑学科群,实现全校学科协调均衡发展。近年来,学校博、硕士授权培育学科数量逐年攀升,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云点旌旗,风传鼓角。一批具有“话语权”和“显示度”的高水平特色学科拔地而起:3个学科进入ESI前1%,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新增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学科入选“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7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榜;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进入二、三期立项建设,8个学科成为省“十三五”重点学科。

以学科为龙头,学校树立了有效科研的理念,鼓励教师做能推动学科发展、反哺教学、契合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发展的科研。

为此,学校积极建设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和交叉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社重点建设基地等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应运而生。以这些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全校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被激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齐头并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双双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人工组织神经再生研究、安全防护用纺织材料、泵及节能技术等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或国内领先水平,为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提供了通大方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通大智慧。

服务引领,抢抓新时代社会发展新机遇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这是先校长张謇提出的办学理念。百余年来,南通大学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努力把大学职能写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军民融合、“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通大人的创新服务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南通市3+3+N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也使南通大学与地方发展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以科研为先导,学校服务地方的脚步不断加速度。按照“一个重点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重点产业”的工作思路,学校加深与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

在人文社科领域,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创造、智囊团和智库作用,围绕国家、行业及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瞻研究。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作为省重点培育智库,创新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框架,对解决长江流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在自然科学领域,专家教授纷纷走出校园,以先进的科研成果为支撑,助力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发展。“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是一个全链条式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创新平台和先进的科研技术,先后完成军队或军工委托项目多项,承担新一代特种装备重大核心技术研发等。学校还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此外,学校还建设了国家示范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构筑了与地方政府、核心产业、龙头企业的政产学研联盟,推进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链、技术链相对接,积极服务交通运输行业,有效提供政府决策咨询,主动辐射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开展援疆援藏、支边支教。

引领发展,南通大学已成为行业和地方发展不折不扣的创新“引擎”。产学研结合,也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近年来,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年均增幅20%以上。

坚守传承,展露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气象

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1月,南通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大会提出了“人才集聚、特色造峰、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四大战略,并相应提出了“实施高水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这些顶层设计,勾勒出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精美画轴。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学校大力弘扬“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新时期通大精神。去年5月,学校正式确定5月28日为南通大学校庆日,系统化建设南通大学形象标识。同时,南通大学校歌确定并唱响通大校园,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校荣校热情。

以师德为根脉,塑风范于本真。植根于百年学府丰沃的精神土壤和文化血脉,学校相继涌现出黄竺如教授、夏元贞教授、陈瑛教授、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等许多师德典范,这些都已建构起学校的软实力,凝结为事业发展的精神之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师德力量的感召下,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一届届通大学子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公益事业中来,青海湖畔、田间地头、社区学校……都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足迹,续写着志愿服务的大爱精神。据统计,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协会服务总时长位列全国志愿者组织第一位,学校连续4年被表彰为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得2项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

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南通大学人更以其厚重而浓郁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品格。学校大力开展张謇教育思想研究,推进江海文化研究、廉政文化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人文建设工程。全国首个眼科博物馆、全国首家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中国第一个范曾艺术馆……都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通大校园里。

从文化地标、文化品牌,到文化现象,南通大学将核心价值和文化基因深深熔铸在通大人的血脉之中,在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焕发出持久坚固的蓬勃动力。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美好蓝图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通大学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记使命,勇担责任,奋力谱写新时代南通大学事业发展新篇章!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通小易
通小易
分享南通一线新闻
312文章数 4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