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财政部、医保局联合查账!“穿透式”检查风暴席卷医药板块

0
分享至

一场围绕医药行业财务问题的监管风暴,正席卷而来。

4月4日,一份财政部“加急”文件在网络上流传。国家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将联手对77家医药企业展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重点核查销售费用,还要对医药企业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方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包括赛诺菲、施贵宝等国际知名药企和复星医药、恒瑞医药、步长制药、上海医药等A股多家上市药企都在名单之中。

如何核查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列支是否有充分依据,是否真实发生;

是否存在以咨询费、会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类发票套取大额现金的现象;

是否存在从同一家单位多频次、大量取得发票的现象,必要时应延伸检查发票开具单位;

会议费列支是否真实,发票内容与会议日程、参会人员、会议地点等要素是否相符;

是否存在医疗机构将会议费、办公费、设备购置费用等转嫁医药企业的现象;

是否存在通过专家咨询费、研发费、宣传费等方式向医务人员支付回扣的现象。

检查行动在6-7月将展开,8月便将汇报即查结果。急!

从检查重点来看,监管对医药行业的猫腻门清儿。正因此,文件一出,医药股应声大跌。短短两个交易日,整个医药生物板块,1700亿市值没了。

这次冲击波可能不亚于去年底的带量采购的冲击,同时也是在为下一步的医改铺路。在这样的雷霆检查之下,谁会倒下?

/ 01 /

造假、行贿、销售费用过高,财务部检查药企真实性

4月底,康美药业以“会计差错”为由抹掉近300亿货币资金。

这样的“财务差错”,简直是对会计、投资者智商的一种侮辱。

康美的老总还试图让大家相信,财务差错调整和财务造假的区别。很不幸,没过几天,康美便被证监会认定存在重大财务造假行为——涉嫌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公司股票。

康美引爆了今年股市最大的一颗雷,也揭开了药企普遍存在的收入虚增、单据造假等财务问题。

往前看一个月,因“斯坦福丑闻”大受关注的步长制药,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

“本人的女儿在美国留学事宜,资金来源与步长制药无关。”赵涛想把家事和公司择清楚,但网友们不买账。

“步长制药董事长的女儿,是被中国老百姓一盒一盒脑心通胶囊送进斯坦福的。”

步长脑心通,“是第一个把植物药和动物药有机结合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仅2013至2015年,累计销售74亿。

根据《新民晚报》报道,2002年,赵步长向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行贿1万美元,用于申报“脑心通胶囊”从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当年6月,步长脑心通以国药准字2002年第1号获批,安全效用得到认证,药用层级大大拓宽。

看来,用钱解决来问题是步长的“基因”。

读懂君在裁判文书网看到,2016-2018年间,至少有4起涉及步长制药相关人员向医院、卫生院的行贿案被宣判。

行贿,是医药行业的通病。

八卦之余,大家还发现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非常高。2015年-2017年,步长制药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5.7亿元、68.5亿元和82.9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56%、55%和59%;

到了2018年,步长的销售费用高达80.36亿元,占营收的59%。这80.36亿的销售费用中,市场、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74.86亿元,占比高达93.15%。

5月12日,步长制药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要求说明销售费用的问题。

根据回复,2018年步长制药共组织市场活动19000余场、市场调研23000余场、学术交流活动20000余场。

步长制药在2018年,平均每天举办各类市场推广类活动共169场,包括52场市场活动、63场市场调研和54场学术交流活动。让人叹为观止。

销售费用过高,这也是医药行业的通病。

最近医药公司曝出的问题实在太多了,监管实在看不下去了。

“大的上市药企出现财务不真实、不诚信的问题,这应该是这次核查的导火索。”某上市药企高管告诉读懂君,而他口中大药企,即康美和步长。

财政部这次重点检查药企销售费用真实性、成本真实性、收入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向医疗机构销售返点现象等。被抽中的77家药企,包括27家A股药企,2家港股药企以及4家新三板挂牌药企和3家美股药企。

费用、收入、成本真实性等直指医药行业痛点,行业现状监管部门心知肚明。因此,市场担心被抽中的企业中会出现下一个康美,更担心检查范围扩大。这也是整个医药生物板块蒸发1700亿的原因所在。

“此前医药行业也有过大的整风或财务核查,还是要看检查的真正意图。”上述药企高管说。

/ 02 /

挤掉医药行业“水分”

有一个细节需要关注,这次联合开展检查的政府部门除了财政部外,还有医保局。

这次检查涉及药品采购、生产、推广、销售各个环节,重点检查是否真实存在及合法合规,其中销售费用核查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挤水分”,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治理药价虚高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应该是医保局联合检查的重点诉求。

国家医保局去年推出的“4+7”带量采购一度让过惯舒服日子的制药企业叫苦不迭,还有14省的医药协会联名上书,审慎推进“4+7”。

此前医保局曾发文,让“4+7”中标企业提供中选药品的生产成本情况。可想而知,这个工作的阻力重重。

如今,康美、步长等公司为这个工作撕开了一个口子。

医保局迫切通过这次检查搞清楚药企的成本利润构成,销售环节的费用都花在什么地方?有多少费用是不必要产生的?仿制药价格到底还降不降得下去?应该降多少?

最近几年国家在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工作。

所谓“一致性”,就是仿制药需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以便在质量上过关。

2018年底,289个品种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入倒计时,但仅有19个品种顺利通过一致性评价,完成率还不到7%。

完成率这么低是有原因的。很多药企的销售团队规模甚至超过研发和生产,销售是公司的命根子。渐渐地,做药的逻辑变成了销售逻辑。

根据Choice数据,2018年298家A股上市药企(不包括*ST长生)的销售费用合计达2434.14亿,同比增长近36%,占总营收的比重达17%;而研发费用合计仅为300多亿,前者是后者的7倍。

这次名单涉及的26家上市公司,2018年销售费用合计577亿。

数据来源:Choice,读懂财经研究中心

那么,如何把销售费用的“水分”挤掉?目前看,答案是带量采购。

带量采购,是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明确采购数量,让药企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进行报价的招标方式。具体细节比较复杂,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政府的大型药品“团购”。目的就是,以量换价促进药品降价。

2018年底,第一批“4+7”带量采购中,25个药物品种中选,药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96%。

上述药企高管告诉读懂君,这次检查的另一个大背景,很可能是为了带量采购的进一步推进铺路。

“摸清成本后,第二批带量采购的价格控制会比第一轮4+7更有掌控力,医保局在后续的医保谈判中也能和药企在相对平等信息基础上展开对话。”

这么多年了,我们一直在说房产税的事,雷声大雨点小,至今也没有确切消息,最近网传第七次核查人口是为了房产税铺路,官方辟谣称是无稽之谈。

医药行业这次的整改不一样,大的方向就是“降”。带量采购,就是降价的手段,也是最快速的手段。

6月4日,今年医改两大重点也明确了,第二批带量采购可能在9月底前启动。

/ 03 /

持续带量采购,医药行业大洗牌在即

带量采购的“团购”模式之下,医药流通企业的药品销售和推广业务受到的影响很大,原来的药品分销商也会沦为配送商。这样一来,它们的营收、利润成长空间会大大降低。

对于仿制药企而言,政府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选择报价最低的公司进行采购。因此,制药公司为了中标,降价压力大,很多公司宁愿报出超低价,也要挤进带量采购名单。

去年底第一批带量采购降价之后,医药股一时血流成河。

“不做一致性评价是等死,做一致性评价是找死”、“仿制药变化工品”调侃声不断……

的确,在这个降价集采的新时期,仿制药企的压力很大,把所有药企一棍打死太过于极端。但整个医药行业高定价、高毛利、高费用、高回扣的模式即将终结。

尤其持续的带量采购,会不断打压医药股的估值。但是别慌,危险中也许藏着重大机遇。

对于研发能力强、手头重磅药较多的大型药企,可以拿出一些品种,主动降价来打击对手;

对于研发能力弱、药品种类少且同质化高的药企而言,可能会遭受重大打击,它们可能会被绞杀,或者不得不被迫卖给大药企。

一句话,行业大洗牌在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你持有的是只有某个鸡肋药品的小型药企,或是代理制的药企,可能就要自求多福了。

检查名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读懂财经研究所
读懂财经研究所
注册制时代,价值新坐标。
1466文章数 54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