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宝应的,大小官庄如同弟兄

0
分享至

宝应的,大小官庄如同弟兄

小官庄镇位于宝应县城东南15公里处,西临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沿广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捷。面积45.98平方公里,总人口3.08万 人。小官庄镇以"圣诞工艺礼品之乡"的美誉名闻遐迩,全镇现有各类企业27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6家,个体工商户202家,拥有规模玻璃企业超过30家,玻璃加工点数400多个。小官庄镇紧紧围绕 "玻璃名镇、开放重镇、经济强镇"目标,扎实推进大招商、大投入、大创业,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

“小官庄高、大官庄苗、芦村姜、柘沟乔。”这句古老的民谚指的是明清时期宝应南乡的几个大姓小官庄是相对大官庄而得名的。元朝末年,元军为阻挡朱元璋北上,挖开洪泽湖的高家堰,苏中地区一片汪洋,许多村庄被冲毁,百姓死伤无数,当时民谚说:“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水退以后,宝应到处都是湖泊。大明建国后“洪武赶散”,苏州阊门的苗姓和高姓同时迁来此地定居。姓苗的在湖边搭起茅草房,其地就叫“东湖边”,后来东边的湖干涸了,变成了农田。姓高的有弟兄五人,老大叫高礼,他们在苗姓北边三里外的一棵大柳树下住了下来,垦荒种田。

苗姓在东湖边世代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发展成了一个村庄。相传至明嘉靖年间出了个才子苗兆峨,上京赶考连中三元,在朝廷做了大官,奉旨还乡建造三元府第和节孝坊。三元府规模浩大,节应采风孝坊坚固宏伟,上刻二十四孝图显赫一时,周围百姓便叫这儿为“大官庄”。苗兆峨告老还乡以后,他母亲想上京看看紫禁城是个什么样几,但年迈难行不能如意。苗兆峨颇有孝心,便在西南方选蝴蝶地,仿建一个小紫禁城供他母亲观赏,并开甬道直达苗府。至今那个小村子仍叫“紫禁城”。

至清代大官庄发展成一个可以与氾水相比美的大镇,长沙闸河贯穿东西,河上架有三座桥梁,中为石桥,叫“万福多子桥”,两头为木桥。中有苗家祠堂,北边有魁星楼,东南有南庵,东北有后庵。镇中是一座颇具规模的观音禅寺,有五六十间房屋(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烧毁)。镇上还有两眼古井、四座牌坊,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有“苏北小扬州之誉。明朝后期大官庄兴起元宵庙会,为了方便香客到观音寺烧香,便向北开了一条路直达高姓居住的大柳树,因庄子较小,人们便称这里叫“小官庄”。

其实早在永乐十九年,小官庄高礼的孙子高昭就中了进士,他是宝应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官任贵州道监察御史、云南巡按,他学问渊博,文章俊健,大学士高谷以兄称之。高秉纯是小官庄高氏后人,她曾说小官庄也有一座“高家祠堂”,就在那棵大柳树的北边,座北朝南,前后两排各五间大屋,东西两边各三间厢房,中间一个大天井。

里面供奉的全是高氏祖先的牌位,其中有十三面朝廷钦赐的“金牌”,高三尺,宽一尺,金漆红字,写有官职姓名,可能是明清两朝高姓门前河边那棵历经风霜的大柳树,树身已朽坏只剩半边,但仍青枝绿叶十分茂盛,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高姓不忘柳树的庇护之恩,便命名祠堂叫“半柳堂”。清朝时小官庄也建起了观音庵、五台庵和天仙庵几座寺庙,香火颇旺,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后来反而超过了大官庄。建国后,高家祠堂被改为小学校。

特邀编审:徐文

文字整理:周宏海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荷乡宝应
荷乡宝应
唱响荷乡文化,展示魅力宝应!
5039文章数 25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