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发捻之乱”已平,中兴名臣崛起,为何清朝还是衰败?

0
分享至

八旗、绿营不行,满蒙贵族也不行,但不代表大清就没人能行,而能行的这帮人就是地方汉族精英及其所编练出来的“勇营”(不同于八旗、绿营,他们属于私人军队,类似于民兵),江忠源“楚勇”、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左宗棠“楚军”便是最典型代表。事实证明,这些汉族私人武装相当给力,经过无数次血战后,终于平定了“发捻之乱”,稳固了大清王朝统治秩序。1864年7月,九帅曾国荃吉字营攻破天京,灭了太平天国;1868年8月,传奇英雄刘铭传在扬州瓦窑铺全歼东捻军,俘虏赖文光。至此,“发捻之乱”结束,大清王朝暂时摆脱了危机。

在平定太平军、捻军过程中,满蒙贵族已被证明彻底无用,唯一还算是人才的肃顺死于慈禧之手,多隆阿、僧格林沁两位名将又阵亡,满清朝廷可谓是“人才凋零”,“国中无人”了。为此,满清王朝不得不依靠新兴汉族势力来维持统治,让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张之洞等汉族精英掌握大权,这些人就是后世所说的“中兴名臣”。汉族精英崛起后,开始效仿西方变革,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化工业、创办学堂、组建海军,将中国带入近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大清的国祚。

但是,即使“发捻之乱”已平定,多位“中兴名臣”已崛起,可大清帝国依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虽说曾有过短暂的“同光中兴”局面,可很快就在甲午战争中化为灰烬,成为泡影。1901年,清廷与11国签署《辛丑条约》,禁止人民反帝斗争,彻底沦为洋人的统治工具;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对两大列强在国土上发动之战争居然毫无阻止之能力,坐视东北人民在战火中苦苦挣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次年2月,南北议和成功,隆裕太后宣布接受共和,体面结束了大清统治,中国进入民国时代。

这就有意思了,规模巨大的“发捻之乱”已经被平定,而朝中又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坐镇,“洋务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为何大清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呢?

其一、列强虎视眈眈,屡屡侵犯中国,大清没有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所面临之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清朝入关之后,由于政策得当,来自北边游牧民族之威胁已经基本解除,连长城都不再修缮。大清入关之后,欧洲国家已经慢慢走出“封建社会”,英国则进行“资产阶级”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搞工业革命,凭借自身强大实力对外扩张,进行殖民活动。在工业化、全球化、殖民化之浪潮下,“闭关锁国”的大清成为列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鸦片战争后,列强便时不时来欺负大清,向其索取权益,就连后来居上的日本都来分一杯羹。可以说,大清虽然解决了传统边患,但由于列强入侵,其国际环境相当恶劣,这也是清朝没能真正中兴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知道,就在“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之时,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列强则趁机掀起瓜分中国之狂潮,民族危机由此加剧。

其二、大清奉行“外需和戎”政策,对外来侵略势力妥协退让,加剧了危机

在秦、汉、晋、隋、唐、元、明、清等八大统一王朝中,满清无疑是最不受人待见,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外战”表现不佳,还屡屡对外妥协,公开宣布奉行“外需和戎”政策,讨好西方列强,甚至对曾经视为“蛮夷”的日本都妥协。1874年,日本借口“渔民被杀”侵犯台湾,清廷妥协退让,还赔偿50万两白银;1879年,日本公开吞并琉球,清政府虽然不承认,但并未对其采取强硬措施;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政变”,清朝再次对日本妥协,同意两国均有责任管理朝鲜半岛事务。清政府如此妥协退让,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软弱可欺,是外强中干的一只“病猫”,于是个个跃跃欲试,均想来宰割一块肉,这就加剧了近代中国之社会危机。试想,若是大清在日本冒头之时,采纳刘长佑两路出兵之建议,举国之力荡平倭寇,让列强看到中国霸气之一面,他们还敢如此放肆的欺负中国吗?要知道,日本也是半殖民国家,也受列强欺负,可日本战胜大清后,西方列强立刻跟日本搞好关系,废除不平等条约。

其三、地方势力强势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无法集中全力应对危机局面

对于大明王朝灭亡,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若是中国内部不瞎折腾,不自己弄死自己,敌人是永远也打不进来的”,确实,若是明朝自己不瞎折腾,内部团结一致,关外女真与关内农民军都不是问题,再续命几百年也不是事。这话用在清朝身上也一样合适,“若是大清内部团结一致,举国同心,共赴国难”,何愁列强不灭,何愁不能中兴。可惜,大清偏偏就不能团结一致,随着地方势力强势崛起,中央权威下降,中央与地方之斗争,地方各势力之间斗争均很激烈,以致大清无法集中全力去应对危机局面。例如,中法战争时,湘系福建水师被灭,淮系北洋舰队则坐视观望;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大战日本联合舰队,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则均不见行动。当淮军战败,日本攻入东北,两江总督刘坤一才凑请清廷让湘军参战,之前早干嘛去了呢?虽然湘军在牛庄之战中表现很好,但终究不可避免失败,毕竟自己也是孤军作战,缺乏队友配合。

其四、大清改革诚意不足,既没彻底变革之决心,又想趁机剥夺汉人权力,最终被汉族精英抛弃

俗话说,“扶不起的是阿斗”,纵使诸葛亮、姜维等再怎么厉害,摊上刘禅这主子也是无能为力。不得不说,领导对团队之影响确实很大,一个好领导可以带着团队做大做强,一个不合格领导则硬是能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将一个上市公司做成街头地摊。大清不缺乏中兴名臣,缺的是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在中央没有一个眼界开阔、雄才大略之君王或执政者。赵烈文与曾国藩谈话时,对慈禧、恭亲王、桂良、文祥等中央要员做一一点评,认为他们都不是中兴之主,他们短板太多,不可能带着大清走向复兴;他们小智慧,不是大聪明,没大局观。正因为如此,大清在许多改革上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彻底变革之决心和勇气,其改革之诚意堪忧,其改革之效果也有限。此外,满清还想趁着“新政”与“立宪”改革之良机,剥夺汉族地主集团之权力,重新强化中央集权,袁世凯就是此时被撤去直隶总督之职务,北洋新军也由满蒙勋贵接管。如此一来,汉族精英对满清王朝失望至极,武昌起义时,他们纷纷拥戴革命、拥戴共和,抛弃了大清。没了汉族精英支持,大清玩不转了,隆裕只好宣布溥仪逊位,接受共和,结束大清。

综上所述,“发捻之乱”已平,中兴名臣也不少,可大清依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其原因就是,在国际环境险恶,地方势力崛起之背景下,大清不但奉行对外妥协政策,还没彻底变革之勇气和决心,抓不住近代化潮流之根本,其灭亡之命运注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纵横简史
纵横简史
谈谈历史趣闻轶事!
327文章数 4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