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历史15次“金融危机”解析,下次将何时爆发?(2)

0
分享至

避免危机,最好的方法是研究、或经历危机!

【4】美国金融恐慌

1837年,美国时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出于发展美国经济的目的,而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但,这一举措却引发了美国金融恐慌。

金融,可以创造财富,亦可以催生泡沫。一个国家金融泡沫的破灭,可以颠覆这个国家,甚至于这个世界,尤其在金融关联性如此强烈的现代社会。

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7任总统,他曾是佛罗里达州州长、新奥尔良之役战争英雄、民主党创建者等。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他从一名边区律师起家,当过众议员、参议员、州最高法院法官、州民兵少将等。

19世纪早期,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因此就没有纸币,而联邦政府的货币供应仅限于各种铸币。

此时,纸币是由数以千计的各州批准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券信誉,因银行的不同而不同,从可信赖的卓越银行券到骗子银行券,都在市场上流通。

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设立美利坚合众国第一银行,以整理联邦政府财政。

1816年,詹姆斯·麦迪逊,授权成立合众国第二银行取代了第一银行。合众国第二银行时效为20年,成立的目的是——减轻1812年战争所导致的经济问题。

合众国第二银行,创立了统一的国家货币、单一的汇率等,它一度成为美国最大、最好的钞票发行者。其实力强大,资本达到了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1倍多,拥有全国20%的货币流通量,在各州设立了29个分行,控制着各州的金融。

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上台,他认为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信贷问题,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来自民间、政界的反对者,亦认为这家银行代表着少数富有阶层的利益。

1837年,美国时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出于发展美国经济的目的,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但是,意外的是此举引发了多米诺效应,从而引爆了全美范围的经济大恐慌。

第二合众国银行,考虑到许多州银行立法仓促、运营中存在很多隐患,所以拒绝接受它认为经营不善的银行的票据,以维护自身的稳定。此举则削弱了公众对它的信心,因为人们更喜欢信贷宽松、要求不严格的州立银行。到了19世纪2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人都不再接受第二银行。

于是,杰克逊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为了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控制。作为关闭合众国第二银行的策略第一步,杰克逊从该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转而存放在州立银行。这些州立银行,因此迅速被杰克逊的政治对手们称为“被宠幸的银行”。

州立银行,增加了存款基础,但它们不重视授信政策,因而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州立银行也以房地产作担保,发放更多的贷款,但房地产是缺乏流动性的一种标的。如此一来,最痛恨投机和纸币的杰克逊总统,所实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发了美国首次由于纸币,而引起的巨大投机泡沫。

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泡沫中许多土地,都是联邦政府卖给居民或投机者的。1832年,政府的土地办公室销售总额为250万美元,到了183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00万美元。

同时,美国又颁布实施了自由银行法,自由银行法允许最低资本金为10万美元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银行,没有任何其他的要求。并且,各州的申请手续也已大大简化,于是银行如雨后春笋而起。但是,草率地创办银行,也带来了诈骗猖獗、业务品质低劣等等。

对此,杰克逊的应对策略是,将投机活动拦腰截断。他将《铸币流通令》作为一个行政命令签署,要求除极个别情况外,以后购买土地都必须用金币或银币支付。此举,杰克逊希望会阻止全国的投机活动。但是,不止于此,这些措施还对美国经济起到了“紧急刹车”的作用。

1836年,国会决定将大部分的贵重金属,从第二合众国银行中取出,转移到各个州政府使用。此外,杰克逊还下令财政部从1837年2月份开始,每个季度都从财政部在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存款中取出900万美元,根据各州的人口按比例分配给各州。

然而,杰克逊的所有措施,都只是为了健全他所认为的金融业,其最后的结果令他大出意外。

由于对铸币的需求激增,银行券的持有者开始要求用银行券换取金银铸币。然而,银行的贵重金属存贮都不足,为了筹集急需的钱,不得不尽快收回贷款。后来贵金属越来越显不足,导致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进而不得不一再推迟。

由此,美国的经济恐慌开始产生了!

此时,第二合众国银行由于之前过多地发行了纸币,巨量的兑付请求几乎耗尽了它的资源。同时,该银行延期申请遭到杰克逊总统拒绝,因而被迫缩身成了一家州立银行,并停止了一些贷款发行。

恐慌,同样严重地削弱着州银行。很多实力较弱的银行,因为黄金储备较少纷纷破产,没有倒下的银行开始纷纷拒绝偿还贷款。

1837年底,全美的所有银行,至少是那些还没有破产的银行,都终止了金币兑付。

英格兰银行为避免黄金流出国门,开始提高利率。这导致英国的棉花进口量下降,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

因为英国国内的利率升高,所以英国投资者不再愿意将钱投入到美国证券。这些,对华尔街证券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美国陷入了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地。

于是,股票价格复仇似的开始下跌,破产很快蔓延至所有的行业,全美90%的工厂关了门,失业率奇高,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

几个州的州政府,试图为它们的债务进行再融资。但是,他们发现市场上根本没有人愿意购买它们的债券。

政府的收入1836年达到5080万美元,但1837年却只有2490万美元。杰克逊的联邦政府不欠债的美好愿景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历史上首次进入了萧条时期。

此次金融恐慌,一直持续到1848年加州发现巨大的旧金山金矿,美国经济情况才逐渐开始好转。

纵观危机本身,领导者需要以谨慎、专业、科学的态度求变革,大刀阔斧虽然大快人心,但也容易引发副作用。

【5】华尔街恐慌

1907年,美国华尔街发生恐慌,整个事件由“两个投机者,试图操纵一家铜矿公司股价,最终失败。此外,一家信托公司因此事而倒闭”这件小事引发。

可见,大危机都是由小事件引发,最终发生蝴蝶效应,甚至演化为全球危机。

20世纪初,美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迅速上升期。当时,美国铁路、重工业大发展,电力、汽车、化学等新兴工业也纷纷崛起。

此时的美国,可谓欣欣向荣。1902年至1907年,美国发电量从48亿度增至106亿度;1900年至1907年,世界汽车产量由7000辆增至84000辆;1905年至1907年,美国建成25000公里铁路、使用860万吨钢轨、生产2万台蒸汽机车和69万节车厢。

然而,美国经济的大繁荣,让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也如饥似渴。这一时期,很多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纷纷发行掺水股票,以从中牟取暴利。

此时,大量的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两组数据可说明:“1906年海外资本对美国的投资达5亿(约合现在1200亿)美元,1905年至1906年英法两国拥有的有价证券70%至75%为海外债券”。

然而,对资本的渴望,促使美国机构、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此时便诞生了一个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

当时的信托投资公司,与现在的投行一样,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但却缺乏政府监管。这便导致了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没有限制的、过度的吸纳社会资金,以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1906年,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如此,毫无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将金融泡沫越吹越大。

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此时,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旧金山重建工作上,就连作为美国金融中心的纽约也一度现金告急。

加之,此时爆发了布尔战争、日俄战争。为弥补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欧洲各国央行普遍提高利率,这便导致了大量黄金资本迅速从美国回流至欧洲,为后来的华尔街恐慌雪上加霜。

终于,坏消息传来了:1907年6月纽约市市政债券发行失败;7月铜交易市场崩溃;8月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被罚款2900万美元;9月股市已下跌近25%;10月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遭到破产清算。

1907年10月,当时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对联合铜业公司收购计划失败。市场传言,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即将破产,于是第2天这家信托投资公司就遭到了挤兑。

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了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尼克伯克倒闭后,银行对于信托业产生强烈不信任感,银行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此时,受到两面催款的信托投资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同时,恐慌也让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于是美国市场资金流动性停滞。

恐慌如病毒,迅速传染了整个纽约。惊恐的存款市民在各个信托投资公司门口彻夜排队,以等候取出他们的存款。道琼斯工业指数最低一度达到57.56点,较历史最高103点相差近45%。10月24日,股市市场几乎陷于停盘状态。

此时,包括尼克伯克在内的、参与铜矿股票投机的8家纽约银行和信托公司,在4天内相继破产。

蝴蝶效应引发恐慌向全美蔓延,甚至波及全球市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共有300多家信托公司倒闭。

顿商学院教授Sean D。 Carr在作品《1907年大恐慌》中这样评论:“全世界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风暴中心是纽约金融区。尽管当时美国企业盈利迭创记录,整体经济持续增长,但美国股市却一泻千里,股价大幅跳水,券商纷纷倒闭,利率一飞冲天,纽约市政府无法发行债券,纽约证交所差点关门大吉,银行挤兑风潮席卷全美。”

1907年,美国金融陷入危机,但此时没有美联储的存在。于是,就有了金融巨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即JP摩根公司创始人(摩根当时资产达13亿美元,可谓富可敌国)组织一个由银行家组成的联盟,向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购买他们手中的股票。

起初,摩根注入了自己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后来罗斯福政府给了摩根3500万美元(约现在5.5亿美元)的政府基金使用权用以缓解危机。

1907年11月,恐慌逐渐降低,信贷又开始扩张,12月美国利率创下新高后回落。由于美国经济的回复,市场立刻开始了新一轮快速的上涨,1908年道指重新返回100点。

关于1907年的恐慌,Carr教授在书《1907年大恐慌》中试图揭示了”完美风暴“的7大元素:

①系统式架构(System-like architecture):复杂性使得我们难以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且难以理解事物间的联系,而正是这些联系使危机得以传染扩散;

②经济繁荣增长(Buoyant Growth):经济扩张导致对资本与流动性的需求上升,并造成过剩,最终必须被纠正;

③安全缓冲不足(Inadequatesafety buffers):在经济扩张阶段后期,债务人与债权人均过度举债,降低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系数;

④逆向领导力(Adverse leadership):公共与民营领域的领袖人物实行的政策增加不确定性,从而打击市场信心,提升风险;

⑤实体经济震动(Real economic shock):不可预见事件打击经济与金融体系,导致投资者与储户对经济的整体看法发生逆转;

⑥不必要的恐惧、贪婪及其他行为偏差(Unduefear,greed,andotherbehavioral aberrations):对经济的整体看法超乎理性,从乐观一变为悲观,导致下滑曲线自我强化。坏消息越多,导致坏消息的行为也越多;

⑦集体行动失败(Failureofcollective action):在灾难面前,即便人们出于最良好意愿而采取的行动亦不足以撼动危机。

作者指出,我们要对这7大元素有所省察,不仅要注意探究每个单一元素,更要将其集合起来,了解元素间如何互动导致危机,从而不仅可以诠释金融危机,甚至可以预见未来的危机。

【6】经济大萧条

1929年,距离沃伦·巴菲特出生差1年,距离乔治·索罗斯出生也差1年。

1929年,华尔街“投机之王”杰西·利弗莫尔52岁,欧洲证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23岁。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此次崩盘对金融市场意义深远,其历史借鉴意义也最为深刻。

1929年至1933年,美国发生了一场场经济危机。此次危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它造成了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史称“大萧条”。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的,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一个“黑色星期四”。这天美国股市崩溃了,一夜之间从顶部跌入深渊,股票价格下跌快的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又迎来了一个“黑色星期二”。这天纽约股市暴跌到极点。此后,短短两周内,共有约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了毁灭性的灾难中。更可怕的是危机的连锁反应: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等等。造成成千上万的家庭,因交不上按揭房产的月供,而被赶出家门。因此他们只好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有些甚至露宿街头,四处流浪。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设备、建设等市场需求都很疲软,经济增长的很缓慢,可供投资的领域很少,企业的闲余资金开始流向证券市场。

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后,股票价格便出现暴涨,股价以几倍于实际价格的价格在买卖。从而,导致了严重的股市泡沫。

1929年10月前,华尔街股市持续了7年的繁荣。到了1929年9月初,有一位统计学家预言:美国将出现空前规模的大萧条。因此琼斯指数随即下跌约10点,不过随后胡佛总统声称:美国经济从根本上看很健全,于是股市再次大规模攀升。但是,此时整个华尔街已笼罩了一种警觉气氛。

10月24日,这天出现了一次空前的股票抛售风潮。在这一天内,就有12894650股股票易手。

10月28日,股指狂泻13%。

10月29日,股市崩溃达到极点,有1638万股股票易手,股指再跌22%,再次打破历史记录。

此期间,尽管一些金融巨头曾试图挽救股市,如摩根公司代理人理查德·惠特尼一举吃进一万股钢铁公司股票等,但无济于事。

股市狂泻,一直持续到1932年中期,历经长达34个月。期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87.4%。跌幅最大的行业是冶金、机械、汽车、电力、化工等股票,其跌幅均在90%以上。

纽约的股市暴跌后,危机波及到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瑞典、挪威和荷兰等市场,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股市下跌风潮。从那时起世界金融和经济发展,都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之中。

1932年7月,股市到达历史低谷,到1954年才回到了1929年的最高水平。实体经济方面,美国GDP从1933年的2036亿美元降至1415亿美元。此外,美国企业倒闭了85600家,工业生产降幅55.6%,进出口减少77.6%,银行倒闭了10500家,占总数的49%,失业率达到25%。

关于1929年大萧条产生的原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的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了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由于【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

所以,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应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这种解释后来成为了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关于1929年大崩盘,还有评论观点认为,美国1920年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由于繁荣,所以消费需求是旺盛的。正是由于这种消费需求的旺盛,刺激了投资,并且借着旺盛需求的东风,生产者的投资与产品促销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就出现了规模惊人的广告促销与分期付款赊销行为,这种使消费者“先花未来钱”的做法潜存着非常大的风险,一个是它刺激抬升了资本投资的规模,另外一个是消费者能否最终付清赊销款。如果不能付清款项,那么投资就不能获得合理补偿,巨大的投资规模就有可能导致经济陷于巨大的危机。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期付款赊销的广告促销等手段进一步造成了旺盛的消费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必然刺激投资的迅速增长。而当这种消费需求最终衰弱下来时,这些被消费需求抬举进场的资本,就必然陷于危机的困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旺盛的消费行为,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行为,也不就可能产生1929年的危机。

市场经济的每次危机,都是这样由高度的消费旺盛而引起,没有这种消费旺盛,就没有资本投入,也就没有危机可言。

资本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但资本的这种目的及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能实现出来,这个外在条件,就是消费需求旺盛的拉动。

因此,当社会经济以消费为目的而形成一个热潮时,资本则在这个热潮中实施着自己的目的——利润积累。在此,消费为社会整体的目的,而逐利则是资本方面的目的——这是局部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蜗牛财经
蜗牛财经
财经新闻剖析,投资策略分享
537文章数 2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