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记保定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刘根立

0
分享至

南疆的春天,是一个风沙漫卷的季节。然而,脚下的黄沙积得越高,胡杨树越是挺拔向上,印证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刘根立(中间)在病房为患者诊治。保定日报记者 姚琳 摄

“一年半,很快的。”援疆前,刘根立这样安慰家人。

两年过去了,胡杨树绿了黄,黄了又绿,他不但没回来,还把“家”搬了过去。

“欢迎你们啊,这个季节,保定的树都绿了吧?很长时间没回去了……”3月13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焉耆医院见到刘根立,他热情的开场白饱含着浓浓的思乡情。

2017年,刘根立援疆时57岁,是保定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对于他背上行囊奔赴大西北的这个决定,有些人不理解:“你都这个年纪了,怎么还在工作上这样‘玩命’?”但他却说,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有担当,就要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2018年8月,援疆任务结束,刘根立本可以回来,但当地党委诚恳挽留,希望他能再呆一年半。他服从组织安排,留了下来。

沉甸甸的责任,浓浓的情。

两年来,无论是在第二师库尔勒医院当医生,还是到第二师焉耆医院做管理,他坚定不移跟党走、一心扑在工作上,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自幼感党恩,怀有报国心,组织一声召唤,义无反顾地担当

1960年,刘根立出生在保定清苑县(现保定清苑区)白团乡一户普通人家。父亲在他9岁那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们兄妹四个。因为家里穷,他从小就特别能吃苦。

童年,没有锦衣玉食,精神世界却很富足。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对这首歌谣不陌生,雷锋精神是他们无法忘却的集体记忆。刘根立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感念党恩,以雷锋为榜样,做雷锋式的人”自幼在他心里扎下根。

考大学填报志愿,他选择医学院校,立志“救死扶伤”。

在校期间,老师们一边传道授业,一边不计酬劳地治病疗疾,这种言传身教,影响了刘根立对“医生”二字的理解,更加坚定了他从医的信念。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穿上白大褂,成为保定市北市区医院(现保定市第五医院)一名医生。1992年1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医37年,从临床一线到领导岗位,刘根立踏实肯干,勤奋好学,对业务精益求精;大事难事冲在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刘根立最感谢在第五医院烧伤整形科工作时的那些“苦”日子。

工作量大,常常没日没夜抢救病人。一天几台手术时,小手术能吃饭、休息,大手术要持续六七个小时,连喝水、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长时间在无影灯下目不转睛,一下手术台看哪儿都是花的。急救通知来了说走就走,事故现场救人要紧,危急关头常常忘记个人安危。“尽管工作辛苦,但每当看到一个个生命‘浴火重生’,那种自豪感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家国情怀牢记使命是灵魂,实事求是科学创新是核心,艰苦拼搏勇攀高峰是基石,团结协作共创伟业是根本”,在第五医院,烧伤科精神传承至今,刘根立也一直铭记在心。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鼓励中国青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已经不再年轻的刘根立被老师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打动,自此,他的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

2017年,第五医院首次承担援疆医疗任务,要求选派外科方面的专家。得知消息后,刘根立主动“请战”。

能够实现梦想,常常因为一次选择。

2月25日,刘根立作为保定市新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扬兵团精神,建设美好新疆”的殷殷嘱托,从东到西一路追赶着太阳,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在第二师库尔勒医院工作期间,刘根立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医生开展工作。半年后,第二师铁门关市党委任命他为第二师焉耆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库尔勒医院与焉耆医院虽都属师级医院,但焉耆医院地处焉耆县城,交通和环境都比不上库尔勒市,可刘根立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刘根立在焉耆医院做完手术后,保定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挥长田彦军、副指挥长李聪辉来到医院,看望慰问刘根立。张瑞摄

常思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做改革创新的开路人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

“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亘古荒原中。”

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这些话,是兵团人屯垦戍边、建设家园的真实写照。

如果从1949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疆先遣队进驻古城焉耆,剿匪平叛、稳定社会、踏勘荒原说起,兵团第二师已经在天山之南的辽阔大地屯垦戍边近70年。

1950年3月成立的焉耆医院,现有职工中60%以上是兵团人的后代。在他们身上,依旧保留着军人特有的素养。

到任后,刘根立在走访中发现,规章制度不健全是这里最大的问题。“无章可循,再强的执行力也是空谈。”

制度不全建制度,没有规矩立规矩,刘根立烧起第一把火:推行“6S”管理制度——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要素,通过明确“场所、方法、标识”,确定“定点、定容、定量”等方法、手段,构筑整洁、明了、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

多年养成的习惯,想改掉谈何容易,像“霸王条款”似的强制约束肯定行不通,刘根立开出的“处方”是:走出去学习。

2018年3月,一名副院长带领6名职能部门负责人首先走出新疆。他们来到保定,深入到五家医疗单位考察学习。在这之后,全院护士长分批次先后来到保定,进行业务交流。外出参观,让许多第一次走出新疆的医护人员大开眼界。

“半月的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学到了先进理念,开阔了眼界,成为我护理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说得再多,都不如脚踏实地去做。有时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改变是生活必要的经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只要有心,只要愿意,一切都不是问题。”

一篇篇学习心得,验证着刘根立那张“处方”的疗效。

赵永红,焉耆医院护理部主任,也是目前“6S”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参观考察,为全院推广‘6S’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简单地说,解决的是大家思想上的问题,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在检验科,小到检验单、试管,大到操作仪都各归其位,随用随拿,触手可得。库房里,物品分类摆放,除了注明了物品名称外,从低到高还有黄、绿、红三种颜色标识。主任谢前进解释说,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需要补货、用量充足、数量过多三种状况,要不要进货管理者一目了然。

对科室护理站的要求则更细更严格,包括医护人员的着装仪表、接待患者是不是面带微笑、有没有使用文明用语等。

“表面上看,这种管理方式是为了改善现场环境,但实质上,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素养,让大家养成认真对待每件小事、按规定完成工作的良好习惯。现在,‘6S’管理已经延伸到医护人员家中。”刘根立说。

在新疆的日子,刘根立常想:离开时,能给焉耆医院留下什么?技术无疑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刘根立说,只有把技术留下来,把当地的医生培养好,才算是真正为焉耆医院作了贡献。

他注重发挥援疆干部人才作用,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鼓励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带动医院推广新技术。同时,他邀请保定医疗专家来院授课和进行技术指导,还积极配合前指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推动义诊服务“八走进”活动扎实开展。作为派出单位,2018年市第五医院与焉耆医院结成互助对子,双方签订了“靶向帮扶”协议,推动两家医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无论是个人业务水平还是医院整体形象都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在管理上,刘根立所体现出来的担当是一种“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执着信念,那么在大事难事上,则是一种“当机立断”的果敢气魄。

2018年4月,和库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车祸,唯一的幸存者是内地到新疆的打工人员。送到焉耆医院时,伤者生命垂危。现场没有家人,住院费也没交,但急需剖腹探查。科室请示到院里,院里组织业务讨论,意见不一致。刘根立当即拍板——立即手术,并代替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由于治疗及时,伤者保住了性命。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大家对刘根立心服口服。

刘根立与维族同胞牙生·卡斯木的儿子、女儿在一起,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干爹”。保定日报记者 姚琳 摄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快乐一起分享,问题一起解决,与职工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刘根立是个乐观的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而且总能传递给他人,鼓舞人心。

家化病区护士党花清楚地记得,去年年底,刘根立手术后在家化病区康复治疗的情形。

2018年12月28日中午,刘根立突然腹痛难忍,病倒在出差回院的路上。经过诊断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总管炎和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需要手术。院领导建议他转到条件更好的医院,但他舍不得走,在焉耆医院做了手术。术后,被安排到家化病区继续治疗。

“刘书记特爱跟我们开玩笑,没有一点领导架子。他经常要求年轻护士给他扎针,还在自己身上尝试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和药剂,就连批评我们时都面带微笑。”

医生护士喜欢和刘根立接近,但是又都很怕他,因为刘根立会在与她们交流时毫无防备地提问一些医护知识,有的年轻护士常常被问得张口结舌。

“刘书记经常鼓励我们要多学习,他自己更是一有时间就看书读报,已经是59岁接近退休的年龄了,还这样‘拼’,让我们既感动又佩服。”党行办主任陶立春说。

“要求你们做到的,我自己一定先做到,希望大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给我提出来。”职工大会上,刘根立经常这样说。

刘根立把干部职工和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有快乐一起分享,有问题一起解决,职工群众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每逢节假日值班,刘书记来到医院后先要过来看看我们。”医院保安、维族小伙儿艾力·杨塔克说,“他对我们可好了,我们都很尊敬他。”

38岁的艾力·杨塔克,媳妇去世后,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个像样的房子,一直没有再结婚。刘根立得知后,去年帮他在医院家属院协调了一套两室一厅,让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下来。今年元月,艾力·杨塔克娶了媳妇。

3月14日傍晚下班后,刘根立没有回家,拎着事先准备好的牛奶和小食品,来到天河水韵小区,看望第二师二十七团五连职工牙生·卡斯木一家。

“干爹、干爹……”刘根立刚进屋,牙生·卡斯木10岁的儿子迪力亚尔立刻迎上前,紧紧地抱住他,高兴地呼喊着。这时,大女儿迪丽热巴也走过来,拉住刘根立的手。“看看,看看,我们的迪力亚尔又长高了,迪丽热巴也更漂亮了。”刘根立在两个孩子的簇拥下走进里屋,坐到床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聊起天。

牙生·卡斯木是刘根立到任焉耆医院不久,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时结下的“亲戚”。

结亲后,刘根立经常到他家走访慰问,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帮助他家解决实际困难,为孩子购买书籍、文具、衣物。2018年“斋月”结亲周期间,刘根立来到牙生·卡斯木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看到他家的门锁坏了,亲自动手更换;看见他家的马桶盖不能用了,自己出钱换好。每天,刘根立早起为一家人做早饭,送孩子上学后,就跟着牙生·卡斯木到承包地里干农活。“我多干一点,你就省得雇人了。”刘根立对牙生·卡斯木说。

焉耆医院家属院12号楼4单元101是刘根立在新疆的家。“快请进,快请进。” 开门的是刘根立的老伴陈会英。“奶奶,奶奶……”屋里传来稚嫩的声音,他们两岁多的小孙女跑过来,一双可爱的大眼睛眨个不停。

“老刘来援疆,我们全家都支持。当时就有一个顾虑——他的身体。他做过胆囊摘除手术,还患有胰腺炎,生活需要照顾。”陈会英说。

刘根立出发时,大孙女上幼儿园,小孙女即将出生。看出母亲的担心,同是医生的儿子、儿媳妇鼓励她与父亲一起去。

经不住孩子们的再三劝说,陈会英在儿媳妇做完月子后来到了新疆。

去年,刘根立继续援疆后,陈会英也留了下来,同时为了减轻儿子、儿媳妇的负担,她把小孙女接到了身边。

过年,最让人思乡。连续两年春节,刘根立和陈会英都留在了焉耆。

2018年春节临近,刘根立跟老伴商量:“能不能在焉耆过年?我要留在医院值班。”陈会英同意了。

得知这个决定,儿子瞒着两位老人,自己开车,经过四天长途跋涉,在除夕这天赶到焉耆陪他们过年。

今年春节前,刘根立还未开口,陈会英就猜到又回不去了。这次,儿媳妇带着大孙女赶了过来。

刘根立援疆这两年,是带着家人共同来完成任务。他心疼家人,但是,面对党和人民的需要,他没有动摇。

青春不只年少有,老骥伏枥再出发。

作为保定援疆团队成员,刘根立努力践行着“思想像天池水一样纯净、毅力像胡杨树一样顽强、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密、业绩像雪莲花一样闪光”的价值追求,用实际行动诠释援疆大爱、书写生命华章。

“刘根立同志是河北援疆干部人才的优秀代表。他牢记使命,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全情融入,真心付出,让各族职工群众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是我们身边的好榜样!”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樊成华给予刘根立高度评价。

“援疆也是一份人生答卷,希望我能把它答好,并取得满意的高分。”刘根立最后说。

来源丨保定日报

编辑丨小红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百家阅读
百家阅读
关注社会 了解百态
78文章数 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