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再谈鹿邑城市文脉2:道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与借鉴

0
分享至

题记:城市文脉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两者是延续的,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就意味着传统的中断。中断了,也就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是老的街区和遗址,更在于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的精神与韵味。鹿邑的独特就在于身为老子故里的唯一性和老子文化的源头性,此为区别其它城市最显著的文明标识,地域名片、精神视窗,也是鹿邑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鹿邑作为老子文化的发源地,是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源头,两种文化在老子故里萌发壮大,开枝散叶,遂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成为鹿邑城市文脉的根和魂。其道祖之乡、道德之乡、万道祖庭、万道之源作为根植在鹿邑历史和广大乡民中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鹿邑的人文思想和城市发展进程。

一、道文化于城市文脉的关系

1.道教的兴起于鹿邑的兴盛。

梳理鹿邑的历史,必须正视一个问题:虽说老子思想(道家)历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但鹿邑的故里名望是在道教产生之后才开始真正显赫于世的。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创教,尊老子为教主,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教鼻祖,先后派中常侍左悺、管霸前来鹿邑,至"老子庙"以行祭祀。第二年(166)秋七月,汉桓帝又亲自来鹿邑“亲祠老子”,自此开创中国历史上先后八位皇帝亲临鹿邑拜谒老子之先河,鹿邑从此随着历代王朝的重视和道教的兴盛而名扬天下,并奠定了鹿邑为世界道教祖庭中的宗主之位,从此受到道教文化的千年浸洇。

2.道教的繁荣于县名的更迭。

鹿邑过往之县名自道教兴起和皇帝的虔诚,一直围绕着“真源”“仙源”“卫真”等极具道教文化之名大放光彩。

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文化)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3.道教的遗存于城市的符号

翻开鹿邑古县志,道教场所遍布县城大街小巷。除辉煌宏大的“道教祖庭”太清、明道两宫,鹿邑城郭内外另有道教庙观达二十余处,如:城北的黄帝庙、关帝庙、邑厉坛、天仙庵、火神庙、龙王庙;城东的东岳庙、文昌宫、吕祖庵、三皇庙、八腊庙、白云庵;城西的精忠祠、惠济堂、元帝庙、三官庙;城南的魁星楼、玉帝庙;城中心的城隍庙、二郎庙、白云庵、关公祠、节孝祠等。

古往今来,在一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内庙观林立全民奉信,其道教繁盛之貌全国少见,古人谓之鹿邑为仙源仙乡毫不为过。

4.道教的信仰于鹿邑的民俗。

自老子被道教尊为教主,其圣哲的身份转化为宗教神祗,受到世人千年叩拜。但在其故里,却又形成一种丰富、深厚、与众不同、具有独立个性的文化底蕴和文脉。

在鹿邑,道教文化是一种乡贤崇拜与宗教敬仰相杂揉的民间信仰。在家乡,关于老子的传说无处不在,铁鞭赶山的神力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在乡民心中,老子又非“太上老君”那般至高无上的存在,而是以“老君爷”的尊崇,化为一种精神图腾成为家家供奉的保护神。一声声“老君爷”作为鹿邑区别于别处对老子的独特称谓,处处透漏着家乡人民浓浓的爱戴和深深的敬意。

在鹿邑,道教文化“化民成俗”为千年乡风,如阳光空气般迷散在每一个角落。《道德经》的哲语典句化为劝善上进的村言俚语一直被鹿邑人民口口传颂,“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教文化深深烙印在鹿邑城市的骨胳与灵魂,一直影响着人们如祭祖祭灶、红白喜事、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和行事思维。无处不在的道教文化和老子思想深刻影响着“仙源故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

二、道文化于城市建设的印证

1、易经思想与城市规划。

易经理论很深奥,至今研究不绝,但中心思想是将自然(天、地)与人作为整体来考虑。鹿邑无论古城还是新区,均是“以象制器”“天法地”思想的指导下,以“形胜”为基础,在城市的选址、布局中以“取势”而为。在古城格局中,东、东北、东南、西北皆水,天然形成“一城文化半城水”之势,而以东部老君台为中心的道教建筑群,和以西部官民为主的“取势”,又形成“东为仙乡西为民”人文与自然共存的和谐环境。在当今,以新区上清湖为中心(气眼),以闫沟河、鹿辛运河为经纬形成藏风纳气之格局,对整个东部新区的人居环境、商贸环境均起着良好的效果。

2、《道德经》与古城空间。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今建筑者来说一直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关于“无”与“器的理论,对于解决建筑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是空间,“器”是形式。鹿邑古城的规划即是空间为主、形式为辅的典范。东部天然形成的湖泊水系,周边几千年来无人居住,只点缀若干庙观,犹如中国山水画中大量的“留白”,整个城市流动透射着一种无形的空灵和仙韵。

3、道教“天人合一”思想与发展教训。

鹿邑先民在城市建设中一直强调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自4000年前设置建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老城区东部均是蒹葭苍苍一片汪洋、“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的人间仙境,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可惜八十年代初随着人口激增缺乏规划意识,保留几千年的城市自然格局遭到严重破坏,在周边县市踏上改革开放时代列车快速发展之时,鹿邑却死气沉沉错失二十余年发展机遇。

4、堪舆五行与城市建设的营造指引。

阴阳五行堪舆说在城市选址和规划布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鹿邑古城的格局,新规划的“五区”,涡河大堤形成的聚气等等,都在有意无意的体现着道教文化的精髓。建议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在坚持大局不变的原则下,强调以道文化精髓去规划布局,场地选址上注意“象天法地”的风水环境,在环境营造上讲究“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在功能布局上注重“宛自天开”的道境营造。

三、道文化于城市建设的借鉴

文化具有多样性,继承与发扬要从多个角度进行透析,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把握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突出特点,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去过滤文化中的糟粕,遴选文化的精华挖掘文化的经济利益、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特色,通过多角度解构,延续健康的文化。

道无形,德以载;文化无形,城市彰显。二千多年来,鹿邑因老子而显著于世,因道文化兴衰而昌盛蛰伏。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鹿邑自当在弘扬老子文化之际,汲取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基因,助推文旅产业和城市建设,营造世界道都之尊道贵德的强大文化氛围。

1、道教审美于城市品味。

以“道”化心,营造天人合一和谐氛围——此应为鹿邑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之目的。

大道无形,大道至简。道不可说不可名,鹿邑的城市品味给人的感觉也应是不可说不可名:初看城貌——端庄古朴又不失青春爽亮之“精”不可名状;走进城市——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之“气”不可名状;流连街巷——文化氤氲自然和谐之“神”不可名状。也就是说,外地人来到鹿邑,置身整洁古朴的街道,心灵能得到无形净化,恍恍然有所感悟,熏熏然而流连忘返。最终让游客真正体验到道教文化于鹿邑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境界,并为其独特魅力而倾倒。

2、根祖文化与城市风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根祖是传承的朔本。鹿邑的老子文化也是一种根祖文化的汇集。

先哲之根——鹿邑作为老子出生悟道弘道之地,是无可争议的”老子祖地”;文化之根——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老子作为道教鼻祖,其故里也应视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祖柢”;道教之根——鹿邑作为世界第一座正史记载且第一个历代受国家保护且规模最大的官方道场,是当之无愧的是世界道教“第一祖庭”;道家之根——鹿邑作为老子悟道弘道之地,理应为“道家祖源”;李姓之根——鹿邑作李姓发源地,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姓当之无二的“李姓祖根”。

在城市建设中体现祖根文化,是贯彻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精神,站在文化寻根的高度,对鹿邑“老子故里、道教祖庭、道家之源、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的一种全新解读和提升,或能进一步增强鹿邑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3、上善若水于城市营造

对道德经的吸收。以水造势自古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营造法。在五千言八十一章《道德经》中,老子用了十章的篇幅论水和柔弱的品格,在营造”五湖润鹿邑、九河绕真源”水系格局的同时,应将老子思想融会贯通深注其中,以“领先一步,前瞻性地规划、设计、建设,早日把老子故里建设成为独具个性和独特魅力的“水韵城、绿荫城、文化城、景美城”。

对淮河文化的吸引。从古至今,鹿邑始终处于淮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带和交汇点,深受两种文化的双重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植入淮越文化徽派风格,对营造水韵之城大有裨益。

对地域特性的吸收。鹿邑从古到今一直有着极其丰富的水系环境,境内现有的涡河、惠济河均为淮河大支流,其它河流沟渠亦多不胜数。在营造”五湖九河”水系格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城区周围支流水系建设,努力恢复“一城文化半城水”之势。

对成功经验的吸收。远借台儿庄经验,近鉴商丘归德古城,在推进陈抟公园提升改造和古城墙修复工程同时,严把明道城古街项目建设风格,努力恢复老城东区“城中水城”的古韵特色,全力营造“梦回江南、徜徉水乡”的中原水城独特浪漫情怀。

4、仙道文化于城市特色。

在老子文旅产业提质开发,抑或城市更新改造中,提升老子故里标识、弘扬老子文化固然重要,对道教文化中的祖庭、教祖和仙道文化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一则太上老君在普通群众和道教信众中的知晓率及崇高地位,二则道教神仙文化对老百姓的吸引力。

楼观台号称“仙都”,阁皂山世称“神仙之馆”,此谓是千年来人们对道教圣地之美誉,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封建迷信。鹿邑作为皇帝赐名的“仙源”古县,老子又为道教最高之神,理应将仙道之源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打造推介给世人游客。以道祖、教祖于鹿邑生息教化之地的光环效应,在加大老子故里宣传的同时,借助“太上老君”在民间的崇高地位,共打“老君故里”牌。

——谨以纪念为老子故里发展及弘扬老子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曾仕强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夏文艺
华夏文艺
文学艺术研究平台
48文章数 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