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5日报道 据塔斯社北京9月2日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5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9月2日在北京金台艺术馆举行了向以苏联援华抗日飞行员为原型的《苏联飞鹰》雕塑敬献鲜花的仪式。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前文化部长蔡武、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多家社会团体的代表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杰尼索夫在仪式上说:“苏中两国在军事航空领域的合作从20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了。当时苏联派遣志愿飞行员、军事教官和专家赴中国武汉市,与中国人民一同对抗日本侵略者。在那些久远的年代,苏联和中国在军事领域建立了真正的兄弟般友谊。这种友谊在随后一些年得到了增强,成为军事合作的基础。”
报道称,在献花仪式结束后,《刘亚楼将军》雕塑揭幕仪式隆重举行。刘亚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主要创建者,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
杰尼索夫在揭幕仪式上强调:“刘亚楼从1939年起在位于莫斯科的军事学院学习,从1942年起在苏军中参加了卫国战争,并从1945年8月起参加了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在苏联求学获得的深厚理论知识和多年的作战经验,促使刘亚楼将军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具有战斗力的空军。空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与稳定的可靠保障。”
资料图片:向以苏联援华抗日飞行员为原型的《苏联飞鹰》雕塑敬献鲜花仪式现场图。(新华网)
【延伸阅读】芷江:定格抗战历史的“胜利之城”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文/刘芳洲 周勉)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抗战胜利75周年到来之际,本网推出纪念专题,重回日军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温延安庆祝胜利欢乐场景……回望过去,向抗战英烈致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9月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楠木坪乡大禾冲村的抗战老兵谭义才,将去县城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庆祝活动。79年前,17岁的谭义才在芷江加入了抗战队伍,成为一名炮兵。与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一起,将日军击溃于雪峰山下,取得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最后一次会战的胜利。
拥有抗战时期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的芷江,是中美空军联队和飞虎队的大本营,但它更为人铭记的是作为胜利之城,见证了日寇低下罪恶头颅的历史时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记者重访这座湘西小城,在“胜利之地”感受和平的力量。
受降之地
1945年8月21日,日军乞降使节今井武夫一行在中美空军混合编队的六架战斗机押送下飞抵湖南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
“我记得那天,街上全都是庆祝的人群和鞭炮的欢响,我们几个小伙子抬着收音机在大街上游行,来回穿了几条街巷,一点都不觉得累。”94岁的老兵刘道民说。
75年前,刘道民在空军第九总站担任无线电通讯员。日方代表来芷江乞降那天,他和几名战士把站里最大的收音机抬到县城大街上,反复播放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的录音。芷江大街上贴满了庆祝胜利的对联和横幅,老百姓们欢庆胜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芷江受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彻底失败。
芷江小且偏远,但正因为如此,建有当时的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是保卫重庆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性胜利的湘西会战的战略总部。
“作为战败国使节,我们等于铐着双手来中国投降。”今井武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刘道民回忆,听到日军代表要来芷江乞降,当地军民提前好几天就从不同方向朝城东一里多外的机场涌去,“我们挤在人海里,每个人都把脖子伸得很长,看见今井武夫三人从机场口低着头走出,钻进了一辆美式吉普车”。
在位于七里桥村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会场,今井武夫交出日本侵华兵力分布图,并签字接受关于日本投降详细命令备忘录。
一段原始视频显示,日本投降代表在中国士兵的武装押送下脱帽进入会场,并向中美受降代表鞠躬。受降仪式开始后,坐在今井武夫一侧的日军参谋桥岛芳雄神情沮丧地不停用手巾擦拭额头上的汗。
位于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中,签字受降时使用的桌椅依然按原样摆放着;县城内“和平街”“和平大桥”“和平广场”……仍记录着当年胜利的喜悦。
这是胜利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回响。
资料图片:在芷江受降仪式上,日方献交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资料图片)
并肩抗敌
“飞虎队”,是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别称。因在昆明进行的第一次对日空战中取得辉煌战果,中国军民盛赞他们是插上翅膀的老虎。“飞虎”形象,成为航空队队徽。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左侧,伫立着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雕像。他凝视远方,守护着这个盟军并肩奋战的机场。
1937年,陈纳德作为美国空军退役军官来到中国,接受宋美龄的邀请,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总顾问。也是在他的建议下,芷江机场开始修建。参与建设的有来自芷江、麻阳、会同等周边11个县的1.9万多名军民。
“那时候我天天在街上看到大人们去修机场。飞机的跑道都是靠人拉着石碾轧出来的。”刘道民说。
每一个参与修建机场的人,心中或许都怀着这样的期望:这个机场将在未来扭转战局的发展方向。
1938年,陈纳德在芷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式航校,培育了一批空军骨干,并且在中美两国招募飞行员成立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空援常德、血战衡阳……一次次重大战役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飞虎队屡创日军。
荣光背后有万千百姓的支撑。每名飞虎队员的身上都配有一张“救命符”,当战机被击中,跳伞落地的美方飞行员能凭它得到当地百姓的救助,并安全返回飞虎队基地。
“最后一战”
抗战后期,随着芷江机场的作用日益凸显,日军旨在摧毁机场的行动愈发疯狂。
“那时日本飞机经常来芷江轰炸。飞机来了我们就要‘跑警报’,有时一晚上要跑两三次。”刘道民说,为了方便百姓躲逃,县城的城墙都被拆了一段,河边停放随时准备运送百姓过河躲至防空洞的船只。
1945年4月,尽管日本本土已经被盟军轰炸机大面积轰炸,并且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但日军依然负隅顽抗,妄图在中国战场挑起最后决战。
4月9日,历时近两个月的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这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以日军完败告终。因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湘西会战又名“芷江保卫战”。
日军集结8万余人的兵力,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企图合围芷江机场,摧毁中美空军的战略基地,并一举占领湘西,威胁重庆,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中国方面调集约20万人的兵力,在雪峰山东麓与日军展开会战。当时是迫击炮连炮兵战士的谭义才亲历了这场决战。他回忆道:“日军想要翻过雪峰山,我们拼死也要抵挡。”
湘西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敌2.8万余人。这场战争再次证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此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基本停止进攻作战,直至战败投降。
夏末秋初,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芷江,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和受降纪念馆。历史,仍在这个见证了炮火与胜利的小城中无声流淌……
(2020-09-03 20:17:46)
【延伸阅读】芷江:定格抗战历史的“胜利之城”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文/刘芳洲 周勉) 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抗战胜利75周年到来之际,本网推出纪念专题,重回日军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温延安庆祝胜利欢乐场景……回望过去,向抗战英烈致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9月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楠木坪乡大禾冲村的抗战老兵谭义才,将去县城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庆祝活动。79年前,17岁的谭义才在芷江加入了抗战队伍,成为一名炮兵。与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一起,将日军击溃于雪峰山下,取得了中国抗日正面战场最后一次会战的胜利。
拥有抗战时期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的芷江,是中美空军联队和飞虎队的大本营,但它更为人铭记的是作为胜利之城,见证了日寇低下罪恶头颅的历史时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记者重访这座湘西小城,在“胜利之地”感受和平的力量。
受降之地
1945年8月21日,日军乞降使节今井武夫一行在中美空军混合编队的六架战斗机押送下飞抵湖南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
“我记得那天,街上全都是庆祝的人群和鞭炮的欢响,我们几个小伙子抬着收音机在大街上游行,来回穿了几条街巷,一点都不觉得累。”94岁的老兵刘道民说。
75年前,刘道民在空军第九总站担任无线电通讯员。日方代表来芷江乞降那天,他和几名战士把站里最大的收音机抬到县城大街上,反复播放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的录音。芷江大街上贴满了庆祝胜利的对联和横幅,老百姓们欢庆胜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芷江受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彻底失败。
芷江小且偏远,但正因为如此,建有当时的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是保卫重庆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转折性胜利的湘西会战的战略总部。
“作为战败国使节,我们等于铐着双手来中国投降。”今井武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刘道民回忆,听到日军代表要来芷江乞降,当地军民提前好几天就从不同方向朝城东一里多外的机场涌去,“我们挤在人海里,每个人都把脖子伸得很长,看见今井武夫三人从机场口低着头走出,钻进了一辆美式吉普车”。
在位于七里桥村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会场,今井武夫交出日本侵华兵力分布图,并签字接受关于日本投降详细命令备忘录。
一段原始视频显示,日本投降代表在中国士兵的武装押送下脱帽进入会场,并向中美受降代表鞠躬。受降仪式开始后,坐在今井武夫一侧的日军参谋桥岛芳雄神情沮丧地不停用手巾擦拭额头上的汗。
位于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中,签字受降时使用的桌椅依然按原样摆放着;县城内“和平街”“和平大桥”“和平广场”……仍记录着当年胜利的喜悦。
这是胜利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回响。
资料图片:在芷江受降仪式上,日方献交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资料图片)
并肩抗敌
“飞虎队”,是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别称。因在昆明进行的第一次对日空战中取得辉煌战果,中国军民盛赞他们是插上翅膀的老虎。“飞虎”形象,成为航空队队徽。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左侧,伫立着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雕像。他凝视远方,守护着这个盟军并肩奋战的机场。
1937年,陈纳德作为美国空军退役军官来到中国,接受宋美龄的邀请,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总顾问。也是在他的建议下,芷江机场开始修建。参与建设的有来自芷江、麻阳、会同等周边11个县的1.9万多名军民。
“那时候我天天在街上看到大人们去修机场。飞机的跑道都是靠人拉着石碾轧出来的。”刘道民说。
每一个参与修建机场的人,心中或许都怀着这样的期望:这个机场将在未来扭转战局的发展方向。
1938年,陈纳德在芷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式航校,培育了一批空军骨干,并且在中美两国招募飞行员成立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空援常德、血战衡阳……一次次重大战役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飞虎队屡创日军。
荣光背后有万千百姓的支撑。每名飞虎队员的身上都配有一张“救命符”,当战机被击中,跳伞落地的美方飞行员能凭它得到当地百姓的救助,并安全返回飞虎队基地。
“最后一战”
抗战后期,随着芷江机场的作用日益凸显,日军旨在摧毁机场的行动愈发疯狂。
“那时日本飞机经常来芷江轰炸。飞机来了我们就要‘跑警报’,有时一晚上要跑两三次。”刘道民说,为了方便百姓躲逃,县城的城墙都被拆了一段,河边停放随时准备运送百姓过河躲至防空洞的船只。
1945年4月,尽管日本本土已经被盟军轰炸机大面积轰炸,并且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但日军依然负隅顽抗,妄图在中国战场挑起最后决战。
4月9日,历时近两个月的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这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以日军完败告终。因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湘西会战又名“芷江保卫战”。
日军集结8万余人的兵力,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企图合围芷江机场,摧毁中美空军的战略基地,并一举占领湘西,威胁重庆,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中国方面调集约20万人的兵力,在雪峰山东麓与日军展开会战。当时是迫击炮连炮兵战士的谭义才亲历了这场决战。他回忆道:“日军想要翻过雪峰山,我们拼死也要抵挡。”
湘西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敌2.8万余人。这场战争再次证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此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基本停止进攻作战,直至战败投降。
夏末秋初,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芷江,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和受降纪念馆。历史,仍在这个见证了炮火与胜利的小城中无声流淌……
(2020-09-03 20:17:46)
【延伸阅读】无数火炬照亮山岭河畔 75年前延安这样欢庆抗战胜利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文/蔡馨逸) “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消息像闪电,划过黑夜的天空,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出,向街上奔走,向广场奔走……什么地方在不停地敲着钟,钟声向世界宣告:正义胜利了!……笑呀!叫呀!奔呀!跳呀!舞蹈呀!拥抱呀!……”75年前的8月10日夜晚,日本乞降的消息在延安传开,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诗人艾青难掩激动连夜写下了《人民的狂欢节》,将这用血汗换来的胜利狂欢定格。
1945年8月10日晚,在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社突然收到来自路透社、合众社有关日本向同盟国乞降的电讯。喜讯迅速从清凉山传到党中央和毛主席所在的枣园,传遍延安的沟沟峁峁,全城成了欢乐的海洋。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时在革命圣地延安,人们的喜悦狂欢迸发出来,”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
更盛大的庆祝出现在5天以后。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正中的位置以“美苏英中四国宣布日寇接受无条件投降”为题,向根据地人民宣告了这一重磅喜讯。
8月16日,《解放日报》又以一篇特写记录了15日晚延安人民举行的盛大火炬游行:东南北各区到处举行火炬游行,全市灯火辉煌,欢呼声从各处发出;霎时,锣鼓喧天,无数火炬照亮山岭河畔。市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苏联红军胜利万岁!”喊声声动山谷,斯大林元帅、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在熊熊火炬中高高举起。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地跳起来,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庆祝的人群潮水般涌来,秧歌队越跳越大,完全汇成了一片人海。
高尚斌说,庆祝活动通宵达旦。朱德总司令在延安王家坪八路军总部举行鸡尾酒晚会,宴请在延安的盟国友人,庆祝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90岁的抗战老兵刘永胜当时随部队驻扎在距延安市区80多公里的延川县延水关镇提防日军渡过黄河,日本投降的消息8月16日才传到部队。“一听到首长说‘日本投降了’‘过不了黄河了’,1000多人的会场立刻沸腾了。没有人还能坐得住,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高呼‘胜利了!胜利了!’”刘永胜说,“没有战争了,国家安宁了,这是最让我们高兴的!”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海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随后,侵华日军128万余人向中国投降。
资料图片:延安军民集会庆祝抗战胜利。(资料图片)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延安全市放假三天,并在9月5日举行群众庆祝大会。
5日下午,2万余人冒着细雨,从四面八方涌向延安南门外广场。工人、农民、学生、士兵,有的喊口号、有的扭秧歌、有的敲锣打鼓,还有的在军鼓伴奏下一遍遍唱着《同盟国进行曲》。天空中,一架飞机低空盘旋,马达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交相呼应。
朱德、刘少奇、林伯渠、李鼎铭等16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朱德总司令在欢庆的人群前首先发表讲话:“中国几十年来受日本侵略,今天得到了解放,这个胜利的获得,是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努力、军队的英勇作战和同盟国的帮助。现在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他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
回应他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抗日战争胜利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万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争取和平、民主!”宣示着人们会以最大的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栉风沐雨、披荆斩棘,75年来,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铸就了日益强盛的国家。曾经饱受战争和贫困摧残的延安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草木葱茏,一派幸福祥和。“美好生活来自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我们更应该珍惜并且为之奋斗。”刘永胜说。
(2020-09-03 19:27:5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